鄧石如(1743~1805),安徽懷寧人,初名琰,後為避嘉慶諱,改名為石如,號完白道人,字頑伯,鄧石如小時候家境清貧,以刻印為生,當時壽春書院山長 的梁巘見其作品,即驚嘆其筆力的雄渾,並且將他介紹給金陵的梅鏐,因為梅家藏有許多秦漢以來的金石善本,鄧石如在梅鏐家住了八年,於是成為一代書家。鄧石如的書法由石鼓文、嶧山碑、太山刻石等入手,遍學秦漢以下到唐代的篆書,他常一大早起床而磨墨一大盤,臨書至深夜始寢,如此五年,而健立起其篆書的基礎,隨後致力於八分書,終成為清代復興篆隸的大師。鄧石如的最大成就,在於對唐代以來日益衰微的篆書,作一重建的工作。鄧石如運用他的腕力使用羊毫筆,用逆入平出的方法,書寫篆書,成為繼李陽冰以後的第一人,他的筆勢渾圓而具有勁力,在結體上參有隸書的意味,顯的較為雄渾的感覺。

尺寸約34.5*45.8公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m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