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門坐船到廈門,再輾轉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等地,早期這條海路叫「出洋」,又叫「落番」。有人生病了,就被抛下船活活淹死,因為不能連累同船的鄉親。所以一直流傳著「六亡三在一回頭」的諺語,形容赴南洋謀生的艱辛,十人當中有六人客死異鄉,一個人回頭故里,只有三個人能落地生根。

 

落番首映轟動華人圈

 

 「我去馬來西亞拍落番這齣劇情紀錄片時,當地的人剛開始還向我抗議說,怎麼稱他們是番,這樣的稱呼對他們是一種侮辱,我跟他們解釋說,落番是這三、四百來金門人的用語,並沒有歧視的意味,他們後來也都能接受。」

 

 由金門國家公園出資一千五百萬元、導演唐振瑜執導的劇情紀錄片《落番》,經過一年多的籌畫拍攝,已在 三月十八日 先於馬來西亞巴生首映,十大華人首富來了五人,場場爆滿,引起很大的回響,當地的報紙、電視台,都大篇幅報導,「看過的人都說想哭」。

 

 唐振瑜說,為了拍這部紀錄片,他大約要賠上三百萬元,但他很高興片子獲得好評,轟動整個華人圈,甚至連新加坡人都吃味說,為何沒有拍他們。

 

 「因為我對馬來西亞比較熟悉,所以我就瞄準馬來西亞的落番客,我希望拍出的不只是他們的故事,其實,他們也正是華人在海外的縮影。」

 出身於彰化鹿港,唐振瑜長期投身文史工作,民國94年完成「金門歷史風雲」以後,便跟金門結下不解之緣,陸續完成的「文化金門全紀錄」、「星月無盡」,皆是以金門做為背景,這次更遠下南洋拍攝金門人的移民故事。

三波移民潮事出有因

 唐振瑜表示,金門地小人多,土地貧瘠,當地人的移民歷史最遠可追溯到明朝鄭和下西洋時期,第一波約在一八六0年,為躲旱災而移民下南洋,第二波則是一九一二到一九二九年,約在清末民初,因海盜為患,受第一波落番客衣錦還鄉影響,才再度開啟新一波的移民潮。第三波在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五年間,則是要躲日寇抓軍伕。



故事就從木板船在海上飄流開啟,在擁擠的船艙內,人們像貨物般堆放著,有人受不了精神折磨而自尋短見,有人生病了,怕感染給其他人,就被丟下海活活淹死。一幕幕的悲情,正是在刻畫「六亡三在一回頭」的寫照。

《落番》片中以〈變奏的旋律〉、〈家書的念讀〉、〈歌謠的抒發〉三種不同的情境貫穿,呈現小人物在離鄉、思鄉與返鄉時深沉的心靈轉折。

 「出去三二年,就著倒來」這是出洋客父母親道別的叮嚀詞,意思是訓勉兒子必須下定決心,吃苦奮鬥,早發財、早榮歸,以光宗耀祖,並不是真的要兒子兩三年就要回來。

出洋客的悲歌妻兒盼衣錦還鄉

 透過湖下楊黃宛阿嬤的唸歌詩,娓娓道出出洋客的心酸,留在家中的妻小,盼著丈夫早日歸來,父母親也苦盼書信及匯款,沒有音訊時不知如何是好。

 滿臉滄桑的吳明麗阿嬤敘說:「兒子週歲就夭折,抱來養子,十八年 後 先生才因生病回來,但已另外娶妻生一女。」等到先生回來,卻是以她一生的青春當陪嫁。

 葉緣阿嬤也說,她獨自撫養兩個兒子長大成人,要種田、幹活、挑膽「目屎流幾港,囝仔變大人」,再見先生時,他已是兩鬓俱白的六十幾歲老翁。

 落番客最重要的就是要寄錢回家,以免妻兒、父母懸念。「阿嬤,我在這過得很好,寄一些錢回去給阿嬤用,請不要煩惱,過一陣子,我就回去,您要好好照顧身體,…..不肖孫 添傳敬上」

 泛黃的信紙上,劉添傳為了寄五百元回去給從小疼他的阿嬤,就靠著一封封番批(信)和僑匯,把他辛苦賺的血汗錢,透過識字的老師傅代寫書信回去,每次番批一到,總是一家人的希望所寄。

 「番客其實很多人都是薪資微薄,他們必須努力積攢,存下一點錢才能寄回老家,又擔心家中父母掛念,所以我們在馬來西亞一些舊的照相館,還可以看到出租禮服,那是給番客租來拍照用,好寄回去說他們過得很好,請老家父母妻兒不要掛念,很多人生活過得其實不好,也要打腫臉拍好看的照片寄回去。」唐振瑜看到這些老照片都覺得心疼。


 分番仔餅出洋客回金的伴手禮

「來來來,分番仔餅喔!」這是很多金門小孩從小最深刻的記憶。那一家有「南洋客」回來,一定家家戶戶都分送「番仔餅」,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裡,那可是每家小孩引頸企盼的。

 「番客著倒來,一定會帶著一箱箱的番仔餅,分送左鄰左舍、親朋好友,這也是光宗耀祖的事,大家都來沾沾喜氣,這種風氣在目前的社會已看不到。」

 新客初到生地,必須要有老客罩,所以各地的同鄉都會建「會館」來照顧新客,巴生金門會館的前主席王豪傑就說,他們在一九六三年成立會館,讓大家「聲氣互通」,新客一來沒也方住,就是住在會館內,可以互相照應,大家團結在一起,受到欺負也可以呼朋引伴來大車拚。

 李忠貞是在一九三七年日軍佔領金門時,連夜和家人逃到廈門依親,再輾轉到馬來西亞,他說,小學就出來討生活,幫忙劈材,一擔才賺二角。呂金團也說,因為家貧,他只唸了三年書,十二歲就出來做散工及駁船,番客早年討生活其實都很苦。

 在新加坡西北方 二十公里 ,有一處叫「龜喀」,是一處海外金門村,金門人佔大多數,就連外籍人士也講金門話。第三代移民王聯財說,他父親剛來是以捕魚為生,後來才改養魚。「現在都捕不到魚,年青人都離家去討生活了。」

山王、海王都是金門人包辦辦

 巴生金門會館主席、拿督呂慶安說:「我十三歲就出來幫手划舢舨,我個子小,每一趟賺兩毛錢,每一天賺的錢才一塊錢。」一九八七年,呂慶安開加工廊,專做木材加工,如今他的事業版圖擴大,白手起家的他,已屬富豪級。

 「馬 六甲 海上運輸業,都是金門人包辦,像馬 六甲 山王吳心泉,是金泉發創辦人,馬 六甲 海王吳仲坦,是會館創辦人,他們的事業都很大,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山王、海王一樣,成功的人畢竟有限,出外人失敗的,比比都是。」

 出洋夢碎,無法錦衣還鄉的人很多,像住湖下村的楊篤買,因為錢都吃喝嫖賭花光了,「沒讀冊,沒臉回家,怕見笑」,他的胞弟叫他回家,他不肯,最後還是弟弟去出錢買機票,才把他帶回來,已高齡八十三歲的他,身體很差,還是金門縣政府加以安置,才能自理生活。

 在海外住久了,「他鄉就是故鄉」,第一代的金僑大都已凋零,第二代、第三代的金僑漸漸都忘了他們的根,他們原來的故鄉在那裡。 

 「去會館的人都是在打麻將,看起來就像老人俱樂部。」第三代金僑陳建聰說,他小時候不喜歡跟大人去會館。「以前有人問,你老家從那裡來?我都回答,中國來。去了會館後才知道,原來祖父是從金門來,我是金門人。」弟弟陳建賓也說。

 「在馬來西亞拍攝的過程中,我們碰上巫秀 鳳和她 先生陳良吉,他們說有親人在金門失聯,拿著親人早年寄來的相片,拜託我們回金門時能幫忙尋親;憑著兩張泛黃相片,我們工作團隊成功地幫他們找到失聯已久的親人。」唐振瑜導演對他串起的兩地情相當自豪。

蕃薯情尋親認祖歸宗

 二0一0年,馬來西亞組成一支龐大的「金門尋根團」,包括拿督楊忠禮、陳成龍等人在內。「金門是我們的根,我每年都會帶幾個兒孫回老家來祭祖,認識親友,讓兒孫他們都知道,金門是什麼樣的地方。」 楊忠禮 博士心繫故土。

 「阿爸,我已經完成您的心願,回到陳氏家廟認祖歸宗了。」拿督陳成龍手持三柱清香,祭拜父親的在天之靈,心中喃喃自語。

 「第一代的落番客大都已身故,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對金門都已逐漸淡忘或根本沒有印象,這次拍落番最大的收獲就是重新牽起他們的故園情,飲水該當思源,不忘所生。」唐振瑜下如此註腳。

 影片最後響起金門籍音樂家李子恆的作品「蕃薯情」,「小漢的夢是一區蕃薯園,有春天啊有風霜,蕃薯的心是這爾軟,愈艱苦愈能生存,故鄉的情是一滴蕃薯奶,尚歹洗啊尚久長,阮是吃蕃薯大漢的金門子,黃種白仁心赤赤,咱是靠蕃薯生活來疼生命,著愛一代一代傳過一代聽。」

 音樂聲中好似聽到:「這裡是阿爸的阿爸的阿爸出生的地方,金門是我們的故鄉,要記得,我們永遠是金門人。」

 BOX 丹斯里拿督楊忠禮

 談起楊忠禮,台灣的民眾可能較不熟悉,但他卻是國際知名的企業家。

 2008年楊忠禮被Forbes(富比士)雜誌評選為馬來西亞第七大富豪家族,同時亦躋身世界華人富豪之一。甚至,他的長子楊肅斌也被Fortune(財星)雜誌評選為亞洲二十五位最有權力商人之一。

 父親楊清廉是金門早期「落番」下南洋打拚的第一代,楊忠禮一九二九年出生於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吧生市,從事建築業起家,經四十餘年努力,成為大馬華裔少數實力派企業家之一,以其為名的「楊忠禮機構」不但在當地極負盛名,事業版圖更擴及海外。

 楊忠禮在馬來西亞被封為「丹斯里拿督斯里」,「丹斯里」是馬來西亞的聯邦封銜,由最高元首頒授;「拿督斯里」是馬來西亞的州封銜中的最高封銜。

 BOX之二 拿督陳成龍

 在馬來西亞夙有「產業醫生」之譽的「拿督」陳成龍,去年六月偕同妻子-「拿汀」 林秀容 女士,領著兒女、媳婦和孫子回到金門尋根;陳成龍白手起家,成就了充滿傳奇的奮鬥人生。

 陳成龍是「龍城集團」的創辦人,目前擔任董事經理;他是金門人在馬來西亞的第三代,從一個漁販家庭的清寒子弟,靠自力努力成為大企業家;曾於一九九六年榮獲馬來西亞創業成功人物獎。

 他在馬來西亞有「產業醫生」和「居鑾發展之父」等美譽。「產業醫生」是稱讚他在金融風暴中帶領公司渡過難關,發展多項計畫,取得傲人成績。

 「居鑾」是馬來西亞柔佛州中部的一座山城;在馬來語中,「居鑾」是「蝙蝠城」的意思。陳成龍帶動了居鑾巿的發展,由老化的城巿,蛻變為繁榮的城巿。也因此,當地的政府特別把居鑾巿金融商業區中的一條街道,用拿督陳成龍做為街名。

 陳成龍說,要讓孩子、孫子們知道,在金門碧山,他是第二十二代,而他的孩子、孫子則是第二十三代、第二十四代。

(圖片:唐振瑜導演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myang 的頭像
    samyang

    壺裡壺圖之福緣戀語

    sam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