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駢(821年-887年),字千里,中國唐朝後期軍事將領,後封渤海郡王。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孫,先世為渤海國人,遷居幽州。


 先世為渤海人,遷居幽州(今北京)。祖父高崇文,是唐憲宗時期名將,世代為禁軍將領。唐懿宗初年,高駢在邊疆統兵防範黨項及吐蕃,授秦州刺史。在朱叔明手下任侍御時,「一箭貫雙雕」,被稱為「落雕侍御」。咸通五年(864年),因安南(今越南)被南詔所侵,朝廷任高駢為安南都護經略招討使,負責到安南地區對南詔作戰。高駢成功擊敗南詔軍。七年(866年),高駢鎮守安南,為靜海軍節度使,曾整治安南至廣州江道。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移鎮西川節度使,駢素稱嚴苛,嚴刑峻罰,濫殺無辜;亦有才幹,時值南詔大舉向唐進攻,並以「木莢書」 威脅高駢要「借錦江飲馬」,高駢築成都府磚城,加強防禦工事。又在境上駐紮重兵,逼迫南詔修好,幾年內蜀地轉危為安。


 乾符六年(879年)黃巢軍隊沿長江南岸西進,朝廷任高駢為鎮海軍節度使,高駢命崔致遠撰寫檄文《討黃巢書》[1],遣將領張璘、梁纘阻擊,黃巢轉由浙江南進廣州,廣明元年(880年)黃巢北上,五月在信州(今江西上饒)擊斃張璘。七月,飛渡長江。


 高駢懾於黃巢威勢,又與中宦田令孜有怨,故坐守揚州,擁兵十餘萬,保存實力。黃巢軍入長安時,唐僖宗急調高駢勤王,他不服朝廷節制,割據一方。唐朝之亡,和高駢有很大關係。中和二年(882年)正月,僖宗以王鐸兼中書令,充諸道行營都統,高駢有詩才,聽到王鐸加封都統,頗不以為然,寫詩《聞河中王鐸加都統》諷之:「煉汞燒鉛四十年,至今猶在藥爐前;不知子晉緣何事,只學吹簫便得仙。」同年,朝廷罷免高駢。


 高駢晚年昏庸,信神仙之術,重用術士呂用之、張守一等人,呂用之專斷獨行,上下離心,猛將如梁纘、陳珙、馮綬、董瑾、俞公楚、姚歸禮等皆為所忌,淮南將領畢師鐸恐懼,中和五年(885年)遂反,召宣州觀察使秦彥助戰。光啟三年(887年),畢師鐸出屯高郵,聯合諸將攻揚州,高駢派人向楊行密求救,未至,城陷,高駢被囚,不久被秦彥、畢師鐸所殺,楊行密得知後,命令全軍將士為高駢穿孝,大慟三日,後發兵殺秦、畢二人。高駢能作詩,《唐詩紀事》稱他的詩「雅有奇藻」。羅隱曾寫詩諷刺高駢好神仙之術。




尺寸約47.3*82公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m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