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風眠(1900-1991)出生於廣東省梅縣西陽堡。一九一九年參加「勤工儉學」留學法國,畢業於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院;一九二六年回到中國後即任國立北京美術專門學校校長,一九二八年在杭州創辦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


 不過,他的藝術生涯並非一片坦途,而是一條孤寂坎坷的藝術苦路:戰時避居重慶、戰後獨居上海,刻苦創作;文革時飽嚐四年冤獄,畫作盡毀;晚年靜居香港,奮其餘生,埋首創作。


  林風眠的一生,為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史寫下豐盛的一章,並薪傳了李可染、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一眾巨匠,可稱一代宗師。


    林風眠早年深受西方的象徵主義、表現主義乃至較前期的浪漫主義所薰陶。一九二零年代中期至三零年代中期創作的「民間」、「人類的痛苦」和「人道」等大型油畫,均表現他對社會公義與人道主義理想的追求。


    一九四六年林氏回到杭州與家人重聚,重投城市生活,他嘗試把西方現代藝術的觀念融入水墨畫中,塞尚式的靜物、馬蒂斯式的屏風少女、莫迪里亞尼式的女郎、立體派的幾何造型都成為他參考的對象。靜物、風景、仕女、戲曲人物的典型風格也在醞釀成熟中。


    進入新中國時期,林風眠搬到上海以賣畫維生,並著迷於戲曲,從中激發他創作的新方向。他利用傳統戲曲表演手法去演繹立體派的理念,參考民間皮影戲的造型,以加強畫面的幾何化效果。



尺寸約90.5*62公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m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