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在花卉畫中以荷花畫居多。他之所以喜愛畫荷花,除其它原因外,他認為""中國畫重在筆墨,而畫荷是用筆用墨的基本功。""並且還認為畫荷與書法有著密切關係。故此,張大千畫荷的作品不但年年有,而且不斷推出新意。形成馳名中外的""大千荷""。他在三十五歲時作的《金荷》,就被法國政府購藏。對此徐悲鴻曾說:""張大千的荷花,為國人臉上增色""。

 張大千在數十年的藝術生涯中,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努力,使""大千荷""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尤其是晚年創潑墨彩之後,所畫荷花不但超越了花卉的屬性,更將文人花卉的筆墨範圍拓展至另一境地。他不但愛畫荷,也愛種荷。他通過與荷花朝夕相處,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高度民主的概括力,長期捕捉荷花的特徵和瞬間的動態,然後用他自己的審美感和藝術情趣加以提煉、誇張,使之寓意深刻,生機勃勃。

 張大千在一生中所畫的荷花作品成千上萬,除了在繪畫風格反面存在規律外,就是在題字、用印方面也有規律。他在畫荷作品上多鈐""三是六陂秋色""、""冷香飛上詩句""等印。多題""三是鷗世界涼""、""江妃出浴""、""水殿風來暗香滿""、""塘坳閒意思池面好丰神""、""雲破月來花弄影""、""媚水花開粉未幹""、""君子之風其清穆如""等。張大千畫過朱荷、粉荷、黃荷、白荷、墨荷、金壁荷;畫過風荷、晴荷、雨荷、秋荷;畫過沒骨荷、工筆荷、寫意荷等,總之,他筆下荷花均是落落大方,雅俗共賞,嬌豔而不俗,沉著而不浮,生動而不匠。
 
 張大千畫荷的風格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一、 師古期:
  關於張大千畫荷的師承問題,他在《四十年回顧展自序》中說道:""予乃效八大為墨荷""。由此可知,他畫荷最初學八大山人,年齡在二十一、二歲。通過他二十多歲至三十多歲畫荷作品,可以看出還臨摹過陳白陽、徐青藤、石濤、陳老蓮、新羅山人等,主要是取八大山人之""韻"",取石濤之""氣"",溶石濤,八大於一體。對於氣韻問題,張大千說:""畫荷,最易也最難,易者是容易入手,難者是難得神韻。""
  
二、 集古期:
   張大千自三十多歲至六十歲左右的荷花作品風格多樣,富于變化。他在八大、石濤的基礎之上,吸收了宋代繪畫的特點,使筆下的荷花更具物理、物情、物態。鉤金荷花富麗堂皇,沒骨荷花清妍秀麗,寫意荷花水墨淋漓。這一時期張大千畫荷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荷花的花瓣上採用復筆點綴的方法,起提神醒目之作用。
  
在這一時期,張大千特別注意畫與書法之間的關係。他說:""畫荷需要正、草、篆、隸四種書法技巧,字寫不好,荷也畫不好。""還說:""畫荷花的乾子要用篆書,葉子則是隸書,瓣子就是楷書,水草則用早書。畫荷需用正、草、篆、隸四種書法技巧。""張大千一再提到的水草,倒是鑑定張大千畫荷作品真跡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張大千畫水草要依據重心所在,用草書方法畫幾筆水草,凡水草無層次、無力度的,皆為贗品。
  
三、 化古期:
   自張大千六十歲左右到八十五歲期間,是她畫荷的第二次大變革時期。他首創的潑彩、潑墨彩藝術不僅為山水畫開闢了新紀元,也為畫荷開闢了新的境地,為充分表現超出荷花本身的屬
性提供了條件,反之,畫荷又使潑墨彩藝術闡發無餘。潑墨彩荷花作品的出現也是""化古為已""的標誌。
  
 此期,張大千的一些荷花畫雖近抽象,但有具象為基礎,仍不失法度,有別古人,有別西畫。他也認為超越了古人,如七十七歲作餓《鉤金紅蓮》中題自抒胸意,不襲前人"";""無人無我,無古無今"";在八十四歲作的《雨荷》中題:""此亦前賢所未經拈者"";八十四歲作的《紅妝照水》中題:""擬徐崇嗣沒骨法為之,南田而後無有效之者""》口氣之大,近乎狂妄。對此,張大千在八十四歲作的《鉤金紅蓮》中題道:""墨落一時手不住,任譏老子做狂徒。""如果有人說他狂,他將聽之任之。


圖心:130x65c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m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