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其中,適與適之之名與字,乃取自當時盛行的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典故。安徽績溪上庄村人。


 1910年(18歲)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赴美國留學,於康乃爾大學先讀農科,後改讀文科,1914年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學於哲學家約翰·杜威。1917年(25歲)夏回國擔任北大教授。胡適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興趣廣泛,著述豐富,作為學者他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他曾歷任:1917年(25歲)北京大學教授、1919年(27歲)北大代理教務長、1922年(30歲)北大教務長、1932年(40歲)北大文學院院長、天主教輔仁大學教授及董事、1938(46歲)中華民國駐美國特命全權大使、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1946年(54歲)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亞圖書館館長、1957年(65歲)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位於臺北南港)院長等職。胡適還是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


 胡適深受赫胥黎與杜威的影響,自稱赫胥黎教他怎樣懷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樣思想。因此胡適畢生宣揚自由主義,提倡懷疑主義,並以《新青年》月刊為陣地,宣傳民主、科學。畢生倡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徵」的治學方法。




尺寸約52.2*24公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m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