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歷代名家紫砂


歷代名家北宋
早期紫砂時期。1976年,宜興丁蜀鎮羊角山發現紫砂古窯址,出土了早期的紫砂茶具殘片。經考証,其年代上限為北宋中期。據此,我們可以斷定,宜興紫砂器的生產歷史已有將近一千年了。
宋人歐陽修。梅堯臣等都寫過歌詠紫甌的詩詞,或認為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經誕生,而日受到上層社會的歡迎。19767月,在宜興丁蜀鎮的羊角山,發現古窯址的廢片堆積,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殘片,泥色紫紅,泥質粗糙,手工技術不高,成品有明顯的火疵,復原所得大部份為壺。羊角山窯,判斷年代上限不早於北宋中期,盛於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這一發現,被認為印証了紫砂始於北宋的看法。
歷代名家(明朝時期)
文獻中確切記載的紫砂歷史,是從明代正德年間供春學金沙寺僧製作茗壼開始的。供春所制,據第一部紫砂藝術的專著-周高起在天啟年間寫成的《陽羨茗壼系》中所說,當時已經極難經見。現存傳世的供春壼;見於著錄而且很著名的有兩件:一件是樹癭壺,傳說曾為吳大澄收藏,後為儲南強所得,把下刻供春兩字,裴石民配製壺蓋,黃賓虹為之定名,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另一件是原 羅林祥 先生收藏,後藏香港條具文物館,壺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香兩行楷書銘款的六瓣圓囊壼。據 顧景舟 先生談,曾見過樹癭狀進有十二件之多,不合文獻所載供春壺的特點,似難以定為真品。不過,傳世供春獲作為明代中後期紫砂器的標志,時代賦予的地位還是不可忽視的。
明代中期
據明.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創始》記載:金沙寺(宜興湖父鎮西南,為唐相陸希聲山房)僧搏紫砂細士,搜築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蓋、底,作成壺具。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金沙寺僧的確切年代,已經難以查考。據推測應比供春年代略早,大概在成化~弘治年間(1465~1505)。


考古發掘所見有明確紀年可考的紫砂實物,現在首推南京市博物館的一件藏品。這是一件提梁壼,通高17.7釐米,1965年出土于南京市中華門外馬家山的明司禮大監吳經墓,同出的有嘉靖十二年磚刻墓誌。這件盛的質地、制法,可與羊角山出上標本相比照,它的胎體近似缸胎而質地較細,壼面站附著缸壇釉?“,証明當時燒制紫砂還沒有另裝匣缽,是與一般缸器同窯燒成的。吳經墓出土的這件壼,對於鑒定供春生活時代製作的紫砂器,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明正德~嘉靖年間(1506~1566)。據《宜興縣志》記載:明正德間,有制帝名師供春,所制紫砂茶具,新穎精巧,溫雅天然,質商而堅。負有盛名,所制  “樹癭砂壺為世間珍寶,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金沙寺僧(約1506_1566
供春(約15061566
明代嘉靖~萬歷年間(1522--1619)。當時較著名的紫砂高手有董翰、趙梁、袁錫、李養心和時朋。時鵬、董翰、趙梁、元暢是嘉靖、萬歷時期的著名陶工,號稱四大家。清乾隆年間吳騫所著《陽羨名陶錄》說:董翰始創菱花式壺,趙梁多製作提梁式壼。他們的作品都有傳世,當然不多,收藏家和鑒賞家很注意鑒別考証。
落翰(約1567_1619)字後溪,始制菱花式命趙梁(約1567_1619)多制提梁式壺
李茂林(約15671619字養心善制小圓式壺上有銑書記號
時朋(約1567_1619)大彬之父
時大彬(約158O_1650)時鵬之子時大彬,字少山,是供春以後最著名的陶藝大師。他生活在萬歷年間,所用陶土雜有炮砂,制壺不務妍媚,林雅堅致。最初仿供春作大壺,後識文學家、書畫家陳繼儒等人,接受品茶、試茶理論的啟發,一反舊制,專做小壺。這是紫砂壺藝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茶論裏說:壺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倫旋嗓,以盡色聲香味之蘊,故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宜盎不宜砥,湯力茗香,俾得團結氤氳。與時大彬同時代或稍晚的李茂林、李忡芳、惠盂臣都迎合時代的風尚製作小壺。
明代後期
紫砂名師時大彬及其弟子李忡芳、徐友泉,有壺家妙手稱三大之贊譽。時大彬所制茗壼,千態萬狀,信手拈出,巧奪天工,世稱時壺大彬壺,為後代之楷模。萬歷時名工還有歐正春、邵文全、邵文銀、蔣佰(草字頭下一)、陳用卿、陳信卿、閩魯生、陳光甫、邵蓋、邵二蓀、周後溪、陳忡美、 沈 君用、 陳 君等。萬歷後的名工有陳俊卿、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承雲從、 陳 君盛、陳辰、徐令音、沈子澈、陳子畦、徐次京、惠孟臣、葭軒和鄭子候等。
李忡芳(約1580_1650)李茂林之子大彬門下第一高足
徐友泉(約1578_1644)名士衡
歐正春(約1578_1644)大彬弟子多制花卉果物
邵文金(約1580_1646)又名哼祥大彬弟子仿漢方式方壺獨絕
邵文銀(約1586_1648)大彬弟子製作文雅精巧
蔣柏誇(約1600_1644)名時英大彬弟了
陳信卿(約1600_1644)善仿時大彬李忡芳的作品
陳光甫(約1619_1654)仿供春大彬壺
陳俊卿(約1216_1661)為大彬弟子
君盛(約162O_1654)善仿徐友泉壺,為大彬再傳弟子制壺參酌 沈 君用的技法.
陳子畦(約1625_1690)善制徐友泉壺式
邵蓋(約1580_1636)制壺工巧,與大彬同時自樹規模。其篆章字法與邵亨裕、亨樣風格相同,當時有邵家壺之稱。
周後溪(約1581_1639)。
邵二蓀(約1580_1639)。
陳用卿(約162o1661),俗名陳三呆了。製作工細,題款字體仿鐘繇筆意。
陳正明(約15961661),制器極精雅。署款有壬戌秋日陳正明制
閔魯生(約16201654)仿製名家作品,都極認真,神形酷似。
陳忡美(約16211655),婺源人,初于景德鎮做瓷,他覺得做瓷器的人太多,很難出名,後來到宜興制陶。他善於配土,又擅長雕刻各種鎮紙、香盒等文房擺件。惜早卒。
君用(約16ic1666),名士良,又名多梳。以自然界物器造型,配器上的色象天錯,金石同堅的贊語。以離奇著稱。人稱沈多梳。後因壼得罪官府而陷於冤獄。
徐令音(約162if667),相傳為徐友泉之子,也稱小徐。
陳辰(約16201660),字共之。壼款雕刻得非常好,許多陶工都請他幫忙,是制壼人中的書法家。
陳和之(約16211654)。
陳挺生(約16201661)。
周季山(約16151662)。
沈了澈(約16101666),桐鄉縣人。與時大彬齊名。所制壺式與徐友泉相仿。
惠孟臣(約16201671)。
歷代名家(清朝時期)
陳遠(約1651-1722),字鳴遠,號鶴峰,一號石霞山人,又號壺隱。善於制壼、杯、瓶、盒,手法在徐友泉、沈子澈之間。作品傳下來的甚少,有宮中艷說大彬壼,海外競求鳴遠碟之譽。款式書法比徐友泉、沈子澈還好,有晉唐風格。
王友蘭,康熙四年(1665),曾制蘇州拙政園茗壼
金世衡(約16831783〕,世衡一作士衡,荊溪人。注重于仿古器及名家作品,造工精巧,以橄欖形為主。
邵基祖。
邵元祥。
方曾三。
邵玉來。
邵玉延。
邵旭茂。
鄭寧候(約16981766),善摹古器,書法亦工,制壼服薄而堅致、規矩。
惠逸公(約17661831),逸公制壼,大小均有諸色泥質俱備,他的工巧,可與惠孟臣相提並論,故世稱二惠。只是孟臣製品渾樸兼具精巧,逸公則工巧有餘,渾樸不足。惠逸公書法楷行草書俱長,而楷書尤有唐人遺意。刻字用竹刀或鋼刀,或飛舞或沈著,壺的泥色最奇。小帝制得很好,但比不過手制大壺古樸可愛。
華鳳翔(約16831783),善仿古器,以彩釉漢方壺較多。
陳漢文、陳陰乾、陳覲侯(約17021765年),荊溪人,所制古器極精雅。傳器中壺少而古器多。
許龍文(約1701-1755),荊溪人。所制多花卉造型。壺底常有荊溪印。
范章恩(約生於1740〕,字迪恩。在宜興制壺頗負時譽。所制壺皆扁身、鞠流、平蓋,風格嫻雅,
骨肉亭勻。題名書法似米芾。
潘大和(約1761-1820)。
葛子厚(約17601850)。
楊彭年(約17721854),字二泉。乾隆時制壺多用模子,彭年制壺則用時大彬捏造法,雖隨意製成,自有天然風致。嘉慶時陳曼生請其制壼並書,文人壺風大盛,將紫砂壺導入另一境地。彭年兼善刻竹,刻錫亦佳。印有楊彭年彭年二泉唯應和文士黃彭年加以區別。
楊寶年、楊風年(約17731861),前者為楊彭年胞弟,又作葆年,字公壽。後者為彭年胞妹,字玉禽,擅制竹段壺,人稱楊氏竹段壺。都曾為陳曼生制壺。
吳月亭(約1812-1864),字竹溪,為楊彭年後輩,善雕刻。
馮彩霞(約17901861),女,宜興人。曾被廣東伍元華請去制壼。書法學歐陽詢,間有草書。


 


歷代名家(清末民國)
任淦庭(1889_1968)紫砂裝飾藝人。
裴石民(1892_1979)為供春的樹癭壺配製了壺蓋。
吳雲根(IS92_1969)作品以竹子題材為主,實用美觀。
王寅春(18971977)喜制各類方器及筋紋器茶壺。
朱可心(19041986)原名開長、凱長。新中國成立後,設計了梅樁壺  “報春等十幾種新品,以花卉見長。
顧景舟(1915I018日一199663)原名景洲,。青年曾用藝名””景記””曼唏、武陵逸荊南山樵瘦萍,七十後愛用壼叟、老萍。受藝友提議謂藝海一景舟,鼓足風帆,勇往直前
早年曾用藝名曼烯、武陵逸人,荊南山樵,瘦萍,晚年愛用壼叟、老萍。少年就讀于蜀山東坡書院,隨校氏呂梅笙研修古文。18歲時,因戰事家這中落,遂承祖業,隨祖母邵氏習陶從藝,並博覽古今紫砂制陶名著,吸取前人精華,憑著自身的文學素質,初出之犢,才華顯露,練就一手化實的制壺技藝,臍身于帝藝名家之列。20歲左右,曾應上海古玩商郎氏藝苑聘請,仿古作陶;每遇歷代名作反復揣摩、悉心研究,所制作品與博器相比,就技藝有過之無不  及。1942年,窯場一片蕭條,其甘於清貧,一面製作經營紫砂,以維持生計,一面專心研讀以充實自身。曾一度在上海標准陶瓷公司雕塑制模室任技師,從礦土到成品,掌握了一整套陶瓷工藝知識,曼烯陶藝成為人們爭相覓取的珍品。1945年後,與滬上畫家吳湖帆,汀寒汀,唐雲,王仁輔、來楚生交往甚密,經常切磋陶藝,合作藝品,傳世至今,珍如拱壁。1948年,山汀寒汀作畫,吳湖帆寫詞的《石瓢壼》,簡潔明快,直書官畫,講究錢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諾調秀麗給人以整體形象大方、樸素、便利、實用之感。


1954I0月,和紫砂從業人員一起組織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紫砂生產工場的興建籌建工作。


19551月,擔負紫砂工藝的招生和技術輔導的育才重任,並完成了國家禮品展品的製作。


1956年,被授予工藝美術藝人稱號,為紫砂成型技術輔導員,同年與來廠實習帶隊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高莊教授切磋交流互相學習,結為知友,共同完成《提壁茶具》的創作,積極參與紫砂成地汪漿,轆轤車的技術革新,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擔任紫砂廠技術研究室副主任時,參加北京人氏大會堂江蘇廳的佈置工作,設計了一批大型餐具及高檔花盆。


1960年後,為提高紫砂技術,專事指導打樣設計改進紫砂專用工具,練兵習藝,從而使整個紫砂生產工藝水平向精益求精邁進,又訪遍北京、南京、上海、廣州、蘇州、杭州等地博物館,尋覓珍品,鑒定品評,並與中國許多著名教授如高莊、馮先銘、孫文林、劉汝磁:畫家傅抱石、陳之佛、亞明;陶甕科學家劉秉誠、李國幀等進行廣泛的交友聯誼結為至交,為中國陶藝事業的發展積極奔走。1975年起,為揭開紫砂文化之譴,多次配合南京大學歷史系和南京博物院的專家教授,跑遍宜興地區古窖址,開展發掘研究工作,對野羊角山宋代紫砂窯址進行認真考証。對紫砂陶的歷史沿革,名人。清況、古陶鑒定,做了大最的資料收集和研究工作,先後發表數十萬字有關紫砂陶藝的論文。


1980年,挑選技術尖子,按香港著名收藏家羅桂祥先生的供樣,指導複製歷史名作。總結過去的實踐經驗,抓住技術要點,毫無保留地進行傳授示範。理論上定期為他們上課,寫成紫砂工藝二十一講。


1981年香港第六屆亞洲藝術施上,大展紫砂雄風,為羅桂祥博士兩百余件藏品作鑒定,並開展紫砂陶藝講座,給許多國家的學者和鑒賞家團下深刻的印象。


1957年、1959年、1979年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人代表大,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作品發表於<人民日報>,他的名作受到國內外同仁的高度評價。
1982
年被國家評為工藝美術師,1989年晉升為高級工藝美術師。宜興紫砂被國家評為銀質獎,方圓牌高級紫砂茶具被國家評為金質獎
1988
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業部授於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1991年捐資20多萬人民幣,設立宜興丁蜀鎮教育基金。1992年在第三屆陶藝節紫砂國際文化研討會,會上發表《紫砂陶史概論》,為紫砂陶藝史家、鑒賞,收藏,提供理論依據。親自編著的《宜興紫砂珍賞》,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發行,199311月應邀赴台灣,舉辦宜興紫砂陶精品展
顧景舟盔上用章,印款較多,章法講究,有姓名章,閑章、有自刻其印,水準,風格籍前人遺意,斯藝事間意明有,如自怡軒得一日閑為我福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嚼墨看茶攀緣齋意堂制景舟七十後作,有上海書畫金石家來楚生所篆景舟制壼,景舟手制,有吳湖帆得意門生書篆刻顧景舟等印,也有金石家王少石刻荊山壺隱,陶宛外史,得意甚愛。八十年代晚期與韓美林合作專用章歷下美林成為藝緣的印証。
蔣蓉(女)(1919--)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設計協會會員、澳門工藝美術家聯誼會名譽顧問。191910月生,高級工藝美木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設計協會會員、澳門工藝美術家聯誼會名譽顧問。11歲跟父學藝,1940年又父攜上海製作仿古紫砂器,曾任上海中國標准陶瓷公司技術指導。
1944
年為上海虞家花園設計製作一批花盆。1947年回家鄉,1950年任潛洛鄉婦聯主任。堅持創作,有《雙鼠喜松壺》、《象真果品》等代表作品。1955年參加蜀山陶業社紫砂工場,創作了《荷花壺》、《牡丹壺》,並改革成則工藝。《文化新聞》、《中國美術》等報刊曾專題介紹,《荷花布》在全國陶瓷工業會議上評為特種工藝品獎,並為周恩來總理出國趕制20套《果品》。195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提升為紫砂成型技術輔導員,成為當時紫砂行業七大藝人之-。1957年設計製作《佛手壺》嘗試注漿生產方式製作茶壺,工效提高十餘倍,從此各式各樣新奇產品可滿足出口汀貸需要。隨之當選為先進工作者,縣人民代表、政協委員。1958年其輔導50余名青工,創作了《金瓜壺》、《菱形壺》、《蒔花三腳盆》、《葉形煙缸》、《南瓜煙缸})、《大栗杯》、《竹跟筆筒》等數十個品種提供批量生產,又製作了一十【精美作品如《蓮蓬煙具})、《竹節煙具》、《小藕筆架》、《南瓜壺》、《荸薺壺》、《婦女耕牛》等作品提供各種展覽會展出。1973年後,開展創作設計活動,壓抑的陶藝創作又獲新生,才思如湧,創作《白藕酒具》、《批把筆架》、《蛤膜捕蟲水盂》、《樹段盆》等,以大自然的精靈造型,飽含生活氣息的作品,受到梅內外收藏家的喜愛。1978年《白藕酒具》、《荷花壺》在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上受到很高評價。中國汀蘇省工藝美術品展示會(1981年)在日本展出之際,《白藕酒具》吸引許多本高級議&爭相購藏。1978年後創作熱情更高,又創作了《西瓜壺》、《芒果壺》、《綠荷葉壼》、《荷花瓣壼》等作品。1983年參加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造型進修班學習,創作了《百壽樹情壼》、《玉兔拜月壼》、《菊芯花蝶》、《松果壼》、《荷葉壼》、《雙龍紫砂硯》、《荸薺壼》等,先後參加香港第六屆亞洲藝術節的官興陶器展、北京的宜興紫砂陶匯報展、日本橫濱舉辦的育興陶瓷展覽
《月色蛙蓮壺》獲香港錦峰最高榮譽獎,《芒果壺》、《西瓜壺》被香港條具文化館收藏,《荸薺壺》被英國維多利亞亞伯特博物館收藏。1986年江蘇省宜興陶瓷藝術展在香港展出時,其作品尤引人矚目,《荷葉壼》被人以重金購藏。1987年其作品《批把筆架》于中國方興陶瓷藝術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受到觀眾喜愛。
1990
年後多次赴馬來西亞、香港舉辦展覽,並發表論文《師法造化、博采眾長》。1997年到香港中文大學參加陳鳴遠作品研討會,與世界著名學者共同探討,對藏品風格作鑒定。多年來其為集體經濟創造的效益可觀。
徐漢棠(  1913-)生於紫砂陶業之家,  50年代隨顧景舟學藝,技術全面。  1932年出生,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江蘇省陶瓷美術學會理事、中國陶瓷協會會員、中國輕工業設計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高級會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m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