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紫砂壺不僅有很高的鑒賞價值和工藝價值,而且也有很高的經常價值。因此,假冒古董紫砂壺屢見不鮮,必須掌握一些基本的鑒別方法,選購時才不致上當。  



1.
掌握古壺的特徵是鑒別真假的基礎。古壺質地粗而不劣,形制古拙而不失規整,光澤滋潤而不輕浮,手感厚重舒適,名款工整而不頑強板。另有在壺身鐫刻詩文圖畫者,也多為當時名手所作,佈局自然合理,刀法簡練精確,非俗手所能效倣。因此,紫砂壺工藝,並非簡單的燒陶工藝,而是融合了陶藝、書畫、造型、篆刻等古文化結晶的綜合性工藝品。  

  2.看名款。這是最直接了當的鑒別方法。如明清名安制壺,壺底必有名款。名家之款猶如當今名優產品的標誌。因此,必須對明清大家的名、字、號及其慣用的款式、字體熟悉銘記,以便鑒別時有所依據。例如當時的書畫家和制壺大師時大杉、李仲芳、徐友泉、陳曼生等這些名人,在名款上必須能對上號。沒有名款或款式不符,即屬可疑。即使為真品,其價值也應大打折扣。
  

  3.從形與質推斷年代。不同時代的產品和生活用品都有其時代特徵。早期紫砂壺以實用為主,裝飾為次,故其壺型拙樸大方,略無花巧,茶壺出水處常為單孔。隨著紫砂壺裝飾作用的增強,壺型日趨文巧。如早期明顯多夾粗砂,清以後夾砂日細,壺表也日益細膩。從這些特徵可推斷藏品的相對年代。
  

  4.從表面光澤判斷。凡名手所制之壺而能留傳至今的,定為當時及後人所至愛,早晚把玩,火氣早已脫盡,其壺表必定潤澤可愛。而新製品,火氣極重,有的以涂蠟來增加光澤,用指甲一刮便可辨別。
  

  5.注意假冒之作。有些攤販,在紫砂壺表面上涂蠟或鞋油以及採用其他制假手段,以次充好,以假亂真,貌假古雅,實則欺騙,應特別注意鑒別。
 

一、一分價錢一分貨的悖論
   

  以上資訊由愛茶網fjteaw.cn收集整理來源於網路:在目前的市場上,低價不可能買到好東西,但是,要注意的是,高價也未必能買到真東西。壇子裏以往貼出來的壺我敢說有不少其實就是“垃圾壺”,但你在買的時候,價格可能並不低,紫砂市場的資訊不對稱是很嚴重的,所以,要想真正玩好紫砂必須先多看多學,否則,高價買次品就不可避免了。當然,剛開始的時候,買到一把價不符實的壺也是正常現象,只當是交學費了。本人在起步的時候也買過“垃圾壺”。
   

  二、慎重追“星”
   

  真正值得去追的只有國家級以及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這樣的大師屈指可數,作品價格驚人,除非你是超級發燒友或者是大款,所以作為普通壺友沒必要去追。對其他所謂誰誰誰的弟子、親戚甚至鄰居的作品還是應當重點考察壺的做工和用料,作者是誰倒在其次。盲目追“星”,只能是自己花錢填補虛假的泡沫。現在市場上存在大量的代工或者冒牌的壺,所以在購買的時候不要在意是誰做的,關鍵還是看做工和用料。
   

  三、做工
   

  紫砂的做工很重要,在買的時候一定要詳細考察,有些標準如三點一線等等這裡我就不多說了。我想強調的是當場泡一壺茶試試水,看看是否順手等等是非常重要的。特別要注意的是自來水等涼水有時是試不出壺的毛病的,畢竟,你賣壺回去是要泡熱茶的。
   

  四、用料
   

  一把紫砂壺的價值構成拋開作者的名氣、做工這兩個相對較虛的部分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用料了。大家都知道現在紫砂礦的數量已經很少了,所以市場上很多壺的用料未必是真正的或者純正的紫砂。看了太多的壺,發現現在市場上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在工藝流程上的偷工減料。原先的泥料,要經過多道工序提煉,才能使用,其中有一步比較關鍵的就是紫砂原礦必須在露天的環境中自然風化,這是需要時間的。但是,現在的一些做壺的人,為了縮短生產的工期,大多並不經過自然風化這道工序,而是簡單的靠機械設備將其磨碎,這一差異是致命的,很多壺乍一看似乎很不錯,砂粒也比較明顯,但實際上屬於“催熟”的東西,用起來和真正的好料子也有很大差別。相似的問題在現在的茶葉加工和墨的加工中也普遍存在。
   

  對於泥料,學問很深,可以說是紫砂裏最難掌握的,很多時候完全要憑經驗和感覺,比如顏色、年代、是否純正等等,這些都只能靠自己不斷的積累。我遇到過一位壺友,他一看用料就能說出其大致年代,這種功夫只能是見多識廣的結果。
   

  五、聽壺
   

  紫砂號稱紫玉金砂,敲之必鏗鏗然有金屬聲。聽紫砂的聲音主要是判斷燒制的火候,火候不到位或者有些過的壺,聲音或悶或木,均非上品。
   

  六、養壺
   

  養壺最關鍵的一條就是自然而然、勤於打掃。千萬不要很刻意地去“養”,也不要不敢用,要勤用,勤擦,這就足夠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m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