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光下,被茶水澆灌的一個小泥壺泛著暗紅的光澤,宛如出水芙蓉。這是紫砂藏家范先生珍藏的茶具。

  對於茶人來說,紫砂的最重要魅力在於其對茶香的保存。在600倍的顯微鏡下可以觀察紫砂泥的雙重氣孔,內部呈團形顆粒,外層是鱗片狀顆粒,透氣不透水,所以有"隔夜茶不餿"的效果。在採訪紫砂藏家和工藝師,並翻閱國家級工藝師文獻之後,理財週報記者為讀者提供鑒賞品評紫砂壺的幾個要點。

  泥:顏色過於艷麗不是純粹好泥泥是紫砂壺的根基。紫砂泥被稱為"泥中泥,巖中巖",是紫泥、綠泥(本山綠泥)、紅泥三種泥的統稱。

  "不同的配方造成不同的顏色,現在有人往泥裡加化學原料增加色彩,其實真正的紫砂壺應該是純粹的紫砂泥。"范先生說。

  不同的作坊、工匠對於用什麼泥、多少泥、與什麼泥多少量相配會產生什麼顏色,都心中有數。而且燒製紫砂壺時溫度略有差異就會呈現出不同色彩,因此通常為紅褐色的紫砂壺的色澤其實有幾十種,變化多端,妙不可言。

  不過,現在有些制陶的人為了使成品具有悅目的色彩,在紫砂泥裡添加化學原料。

  "討好""搶眼",工藝師秦永強這樣形容經過化學原料添加的紫砂壺。"看起來好看,實際上泡過茶就知道好壞了。真正的好泥顏色不是那麼鮮艷的,偏於沉穩,養過之後才出來漂亮的顏色。"秦永強所說的"養壺",是紫砂壺玩家特別看重的過程。由於紫砂泥本身的物理特性,用得時間越久,把摸時間越長,就越是發出一種"黯然之光".和很多用紫砂壺泡茶的玩家一樣,范先生在泡茶的時候會用到兩把紫砂壺。一把用於泡茶,另一把充當"功道壺",這樣等於用一泡茶養了兩個壺。

   型:古樸簡單的"光貨"越見功力范先生和幾位同好著迷於紫砂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從一位相熟的台灣商人那裡"淘貨".每次賣家一到,就將十數款色彩形制各異的紫砂壺一一陳列,大家一同品評鑒賞並個人"認領"心頭之好。

  每種形制的壺都有一段來歷,哪怕是一些看起來"很土"的設計。比如范先生向理財週報記者展示的一柄印著"請飲烏龍茶"的平平無奇的小壺。"這是上世紀80年代中國進出口公司出口茶葉時配送的壺,雖然只是模具壺,但是被台灣人發現泡出來的茶很好,於是被收藏並被稱為'標準壺'."據說這種又稱"廠壺"的紫砂壺一度很受台灣茶人吹捧。

  傳統的紫砂壺造型可以分為花貨、光貨、筋囊貨三大類。花貨是將自然界動植物形象作為雕飾,經典名壺有明代高手時大彬的"印包壺",陳鳴遠的"南瓜壺".光貨是根據球形、筒形、立方體等幾何體演變的壺形,當代大師顧景洲的"提壁壺"就是典型。筋囊貨是將自然界中的瓜稜、花瓣、雲水紋納入設計中,"菱花壺""瓜稜壺"是代表作品。

  徐秀棠指出,幾種類型之中,光貨最能看出作者水平高低,因為光貨講究外輪廓線的組合,要求壺體光潔、塊面挺括、線條利落,同一把造型同一組外輪廓線能體現造型者水準的差別,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2005年北京奧運會推出的首批6件紫砂壺紀念品中,秦永強的作品就佔了3件。不過,這位在奧運紀念品設計中採用了新穎元素的紫砂壺工藝師對理財週報記者說:"越是經典簡單的造型,才越見功力,也是收藏家的最愛。"不過,拋開種種因素,徐秀棠指出,在選擇壺形的時候,哪怕說不出所以然,也要憑"意會"去理解和取捨。

  工:壺身、壺嘴、壺把三平工藝直接影響紫砂壺的功能。從最基本的考查標準來看,需要看壺蓋、壺嘴、壺把。徐秀棠作為國家級工藝大師,他在著作《中國紫砂》中指出了評價做工的關鍵幾點。

  壺蓋要求蓋和口之間的間隙越小越好。從壺蓋通常就能看出一把壺是否做工精湛。據說明代大師時大彬所做的壺,將壺蓋蓋上拎著,就能將整個壺拎起來。

  壺嘴出水是否流暢是關鍵。如果從茶壺中傾出的茶水"圓柱"光滑不散落,往容器中注水不會水珠四濺,則這個壺嘴合格。

  壺把拿著是不是省力、舒適也是重要的標準。紫砂壺講究壺身、壺嘴、壺把三整之間的平衡,也就是壺口和壺把的最高點和壺嘴的最高點要在一個水平上,否則如果壺嘴低於壺口,那麼往壺中倒水時,就會出現水未滿嘴先流水的現象。

  除此以外,還要看看壺的款識。紫砂壺是"字隨壺傳,壺隨字貴".在鑒別款識的時候,一是鑒別壺的作者是誰,是否名家,或題詞鐫銘的作者是誰;二是看鐫刻的書畫和印款(金石篆刻)的藝術功力如何,用刀是否精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m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