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壽(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頤,別署阿壽、壽者、雷婆頭峰壽者、古竹園丁、懶禿。室名聽天閣。淅江寧海人。早年畢業於浙江第一師範。師從李叔同、經亨頤。1949年後任浙江美院院長、中國美協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美協主席、省文聯副主席。當代書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擅長寫意花鳥及山水,亦畫人物,並長於指畫。書法諸體皆精,尤長行書。篆刻章法奇險,用刀老辣,亦有獨特面目。

 (二)繪畫藝術:在潘天壽的作品中,所畫的都是常見的題材,但這些最平凡的東西,經他的點化,便有了特殊的藝術魅力。在他筆下,荒山亂石,野草閑花等極平凡的題材皆能產生不同凡響的藝術感染力。吳昌碩曾如贊潘天壽的畫:“天驚地怪見落筆,巷語街談總入詩。”國畫造詣精深,傳統根基深厚,並另闢蹊徑,自成一家。畫、書、印、詩俱佳,與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並稱“近代四大家”。他的作品以“一味霸悍”而著稱,其作品氣勢磅礡、蒼古高華,更是以柔性之美為極致。

 潘天壽主張:「學古人要登堂入室,先鑽進去,再跳出來,才有為現實創作的條件。」又主張:「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個人風格,要有獨創性。」儘管在他的一生中,中國畫經歷了三○年代、五○年代以及文革的三次大衝擊,但潘天壽的觀點從未動搖過。潘天壽強調中國畫必須保持民族繪畫的特色,他寫過許多文章,並在各種場合大聲疾呼「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他的繪畫創作也貫穿著這條宗旨。潘天壽的畫特別注重意境、氣韻、格調這類中國文人畫的傳統要求。

 潘天壽將中國畫以線為主的特點發展到極致,造形概括,骨峻力遒,融書法「屋漏痕」、「折釵股」的手法於畫中,運筆果斷而靜煉,強焊而有控制,藏豪放堅勁之力於含蓄樸拙之中,具有雄健、剛直、凝煉、老辣、生澀的特點。他也主張寫生師造化,但那是一種更注重以線抓神,不求形似而求寓意的寫生,甚至是一種事後的默寫,或者像他經常採用的「以寫詩代替對景寫生」,然後再以詩復原其心中之畫景。他反對西畫素描明暗的方法來作為中國畫的造形基礎訓練,而堅持用傳統的白描,以線捉形。

 他也有對西畫技法的某些吸收,如附平面分割的理解,他是結合傳統中國畫布置注意取捨、虛實、主次、疏密、穿插、掩映、斜正、撐持、開合、呼應、計白當黑,來通盤考慮的。

 潘天壽曾對人云:作畫須「心有古人毋忘我」。這就是既要學習傳統,又要有所創新,要與古人拉開距離。潘天壽的藝術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延續、發展和變革,他遠承五代、兩宋的董、巨、馬、夏、元代的吳仲圭、沈石田、方方壺,以及清初的石谿、八大、石濤諸家,又受到吳昌碩的影響。他非常重視傳統筆墨技法,認為這是我們民族繪畫藝術的特點,「是多少年代、多少畫家的創作經驗積累起來的,因此我們就須重視它,好好地研究它、整理它,將它繼承下來。不要沒有經過分析研究就輕率地去抹煞和否定它。」

尺寸內畫約66.6*135公分.

軸外緣最寬處約89.3*201.5公分

潘天壽畫作鑑定之考量


 鑑定潘天壽作品之真偽可略分為三點如下:


 (一)獨創大寫意風格從潘天壽的(談藝語錄)及(潘天壽書畫集)及觀賞杭州潘天壽紀念館之真跡,按創作年代排列,尋其作品風格脈絡之解析。其畫作無論大小,均氣韻生動,落落大方。獨創之大寫意風格,筆線粗而果斷,筆筆要求清清爽爽,落筆不能猶豫。但是「大寫意」並非個個畫家都能用大筆揮出淋漓酣暢的作品來。因為他的用筆特別凝重,力透紙背,所以巨岩依然很有體積感、重量感。加上他所特有的圓潤、厚重的苔點,巨岩又顯得特別蒼古。黃賓虹稱贊他「筆力扛鼎」誠不是戲言。而且前無古人地不畫什麼皴法,僅用幾條精釆的線條勾勘輪廓在畫面上就呈現出一塊突兀的巨岩。故從線的力度和點的節奏及皴法等!皆可辨其真偽。

 (二)用墨與用色:潘天壽的用墨曾吸收石濤的破墨洇化,乾濕互用,造成淋漓酣暢的水墨效果。但為了「存我」,他又有意減弱每一筆中的濃淡變化,儘量減少畫面上皴染的墨色層次,多用濃墨焦墨,以尋求更強烈更整體的效果。這在初道出時曾被人誤解為略少韻味,久之,人們才發現潘天壽這是為求脫盡窠臼,他不僅淡墨見筆,仍有厚重之感,焦墨又能得「乾裂秋風,潤含春雨」之妙。他的確建立了自己的筆墨結構。

 潘天壽晚年特多指墨畫,他私下曾對一位弟子悄悄地說過:「毛筆畫我比別人高不了許多,指頭畫沒有人畫得過我。」(《潘天壽藝術座談會紀要》)他作指畫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因為手指能畫出毛筆所畫不出的更生澀、老辣、有拙味的線條,從而更適合表現他所追求的深沈的力量感,與他質樸、剛宜的強烈個性十分吻合。

 說到用色,潘天壽主張“用色以古雅為上”。不可浮躁、混濁、火氣、俗氣、死氣。色彩對比要強烈、明豁、以原色、正色為多。若畫作上的色彩顯得火氣或躁濁等可斷定其為偽作。

(三)構圖及題跋

 美學認為「優美」與「祟高」是兩種不同形態的美,優美作為美的一般形態,側重於展示客體與主體在實踐中經由矛盾對立達到統一,平衡、、和諧的狀態;潘天壽的畫講究氣的起承轉合,無疑是優美的。祟高主要體現實踐主體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為主體和客體在現階段相衝突和對立的狀態,以及顯示出主客體相統一的必然性;潘天壽的畫『造險』、『破險』又表現出祟高美,尤其是他的大畫更具壯美風格。

 潘老的題字排列很講究,所謂齊頭不齊腳,書寫大大小小變化多端但都很協調。鈐印總是用沈著的印色。然假畫的馬腳常顯露在顯款的位置不宜或鈐印深按不均及泥色粗劣等。

轉載自網路,請參考:http://blog.udn.com/ligi1590/320719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m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