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生于193875,著名国画家、书法家、诗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南开大学文学院 终身 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 历史学院 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导师。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多元文化特别顾问称号,并获法国国民之星金质勋章。范曾博古通今,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身体力行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原则,创作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开创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先河。他的文史哲著述中,所透露的人文关怀为国内外学界所共称,而其文章之优美,被誉为海内之首选。1980年,范曾为邮电部创作了中国古代科学家徐光启、黄道婆、贾思勰、李冰邮票及齐白石肖像白描邮票,获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设计一等奖。1984年,日本冈山县建立永久性的范曾美术馆,他成为中国与世界唯一享此殊荣者。1986年,范曾捐建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2008年,范曾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幛《唐人诗意图》、为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创作《奕秋课徒》,应邀为国家税务总局创作2009年印花税票《中国古代圣贤故事》12幅。在中央电视台爱的奉献赈灾晚会上,范曾为四川汶川同胞捐款1000万元。范曾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著有《范曾诗稿》、《庄子显灵记》、《范曾的艺术》、《范曾简墨》、《尊贤画集——范曾与八大山人神会》、《范曾诗文集》、《范曾韵语》、《范曾散文三十三篇》、《老庄心解》、《范曾论文新作》、《趋近自然》、《范曾海外散文三十三篇》等百余部作品,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80余部。

范曾有二十四字自评: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

請參閱:http://news.idoican.com.cn/zgwenhuab/html/2010-01/30/content_49844888.htm

    http://www.guo-hua.com/bbs/viewthread.php?tid=146756


尺寸約96.3*43.3公分

圖是描繪北宋才子蘇東坡和好友佛印一同遊赤壁,寫下兩篇千古傳誦的文章。

蘇軾(1036-1101),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號 東坡 居士。雄於文學,書法自成體格,亦工畫竹石。官端明殿學士,提舉玉局觀。官黃州團練副使安置時,築室東坡。卒於常州,葬於汝州。諡文忠。有《東坡全集》。

神宗元豐五年[1082] 七月十六日 ,蘇軾與友人佛印乘舟遊覽黃州城外赤鼻磯.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國時代孫權破曹軍的赤壁之戰,作〈赤壁賦〉.表達對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遊又,寫了一篇〈後赤壁賦〉,兩文後世傳誦不絕,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傑作。

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後赤壁賦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阪。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

划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

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前、後〈赤壁賦〉所以成篇,導因於蘇軾人生旅途上的一次大風波──「烏臺詩案」。東坡於宋神宗元豐二年(西元一七九年),因作詩諷刺王安石所主張的新法,被捕入獄。在經過殘酷的折磨之後,貶官黃州(今湖北黃岡縣)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事,不能擅離貶所,實際上就是被軟禁在黃州。這是蘇軾政治生涯由順轉入逆的開始,卻同時也是他創作生命的豐收期。前、後〈赤壁賦〉即是此一時期之代表作,主要是東坡藉由前、後兩次(元豐五年七月和十月)遊歷赤壁的機會,透過和隨客的問答和獨自登臨,抒發對宇宙萬物「常」與「變」的體會。歷來針對前、後〈赤壁賦〉比較其異同的討論很多,由 王水照 先生《蘇軾選集》在此二篇篇末所輯之前人的評點文字可以得知[3],也由此可見他們在歷代文人心中的崇高地位。今將專就「修辭學」的角度來看前、後〈赤壁賦〉修辭辭格的運用,及其與全篇文章的關係,並試圖加以比較,以期對此二篇名作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參閱:http://tw.myblog.yahoo.com/jw!94s_Rc2CFR6upctFyKtCAoarZw--/article?mid=9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m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