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把壼是清末銷泰水平壼,我在廿餘年前,在假日玉市上購得,老闆告訴我是從泰國那轉手搜購回來的,這個型式確實是當時的款式,銅的提樑把,壼身壼嘴均鑲銅,壼蓋有印「水平」兩字,壼底則銘「共品茗來論詩劍 孟臣」句,銘字體十分纖細,好像出自女子手筆,因藏放已久,灰塵難清,很明顯是水磨壼,這也是當時泰流行的款式,早年有很多商人多跑到泰國去搜購,如今這類壼已少見。


早期一廠水平壺年代歷史~ 

(註:引用自天壼部落格網站)

一廠水平年代歷史 ~ ( 以真品為主 如今仿製品太多仿品不列入其中 )

年代

品型、紀事

特色

1916-1939

金鼎商標水平壺

「吳德盛陶器行」(亦稱公司或店),為吳漢文於民國五年(1916年)所設。店址選在宜興縣城蛟橋邊堍。早期用印為「吳德盛」陽文篆書小方章,底蓋並用。稍後用印為陽文篆書大方章「吳德盛制」。中期用印為大圓章陽文篆為「吳德盛制」、「宜興吳德盛制」。至二十年代後期,店主吳漢文創立「吳德盛」店號著名商標「金鼎商標」。「金鼎商標」印款中央以鼎為圖案,四角為陽文楷書「金鼎商標」,為「吳德盛」店號訂壺專用印款。後期吳漢文亦以陽文楷書方章「松鶴軒」鈐於精製之壺。「吳德盛」、「金鼎商標」印款鈐壺底,蓋把一般有制壺者小方章印款。抗戰爆發後「吳德盛」倒閉,「吳德盛」及「金鼎商標」印款沿用至1939年底。

 

民初陶號

 

真記

福記

陽羨惜陰室王

 

真記:一般見於朱泥小品壺之把下,屬民初陶號標記!為程壽珍或其門人所製作。

福記的創始人為~程壽福(是程壽珍的兄弟);生於清代道光末年,其原籍為浙江杭州,七歲時跟隨祖輩至丁山,在上袁村定居,是孟臣後裔的義子;在當時是製作朱泥小壺的高手,工巧技精有獨到之處,所生產的茶壺大多銷往南洋一帶,其作品的底款印章為荊溪惠孟臣製,把下落章福記二字。
 
第二代為~程金茂,繼承程壽福之父業。

 
第三代為程壽福之孫~程真慶,生於1907年,少年時跟隨祖父程壽福學製朱泥小壺,年輕時幫吳德盛家製壺,程真慶在其27歲時,由王寅春作媒,與蜀山南街周家之女~周鳳娣結婚(招親),生有一女一子,女兒為周志華,兒子為周志宣,都是紫砂一廠之職工,並都從事紫砂創作,也可說是福記的第四代傳人吧!

曾聘王寅春製作水平壺,把下落福記小章;後來遭同行挖角而另命其以陽羨惜陰室王作底款,把下、及蓋內落王寅春之小章。

 

1930-1950

 

盔帽標準壺

 

盔帽標準壺,又稱「膨蓋水平」,胎土為細沙梨胎,因延續水平壺對潮汕功夫茶泡飲的市場,常見杯數為2杯,4杯不多見,6杯以上是難得一見,蓋內少數有落杯數,4杯壺落「六杯」款。形制上盔帽為其主要特徵,多呈球體,壺嘴口緣端上翹,壺把多細老鼠尾,壺底款乃以「荊溪惠孟臣製」章為主,底圈足兩片土修整亦較後期標準壺不同,蓋牆、桶身尚承襲60-70%宜興南壺工序。市面上後期仿冒居多

 

1952 年二月

 

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建立

 

裴石民、吳雲根、朱可心、施福生、範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七人組建紫砂工廠,隸屬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使用「宜興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特定年代印款。印款為楷書圖章「宜興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出品」。字款自右向左鐫刻,不同於現今自左向右。上為「宜興」字款;中為「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字款;下為「出品」字款。該印款除加入紫砂工廠從業人員使用,凡向民間訂壺、供坯者亦使用此印款。印款沿用至「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成立半年之後。

 

1954 年底至
 1955

 

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特定年代印款

 

蜀山、前墅一帶紫砂行業實現合作,組建「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成立之始仍沿用「宜興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出品」印款。至半年後,開始使用「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出品」印款。印款為楷書圓章「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出品」。字款自右向左鐫刻。上為「宜興」字款;中為「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字款;下為「出品」字款。該印款除該社社員使用,凡向民間訂壺、供坯者亦同使用其印款,直至 1958 年四月建立「宜興紫砂工藝廠」為止。

 

1950-1959

 

50年代早期標準壺

 

胎土呈橙紅及紅朱泥胎,有2468杯,落款『中國宜興』、『荊溪惠孟臣製』、『荊溪南孟臣製』、『宜興惠孟臣製』,主要由泰國、香港、日本線收回為主,橙紅胎土多收自泰國、香港,日本線胎土多為紅及清紅。ㄧ般而言,六字章多較中國宜興早,日本線壺品項較泰國線略細貨,蓋牆多較短,但年代略晚(1956以後)1958年前的"宜興惠孟臣製"---銷泰銷日 」師傅級」標準壺…三顆六字章中優質保證 市面上後期仿冒居多
1958-1975
年的"宜興惠孟臣製"--- 廠內」師傅」罐仔

1975-1985
年的"宜興惠孟臣製"--- 前幾年還有」師傅」罐仔樣子…

1980
後是粉少落…嚴格說是已無啥」精品」意義

"
宜興惠孟臣製""荊溪惠孟臣製"....差異....在與整體精美程度.由照片亦看出1950"宜興惠孟臣製"八杯壺...其實都只有7杯說宜興惠是師傅級罐仔...是不無原因的.

另說款落荊溪惠孟臣制之壺,一般來說,若是前一廠早期壺的話,就是車間生產的商品壺,若蓋內未落作者小章的話,因長期生產的學徒眾多,早已無法查清作陶者,且就算查出工人的名字也毫無意義矣!
 
1:就前一廠的規範來說,這種商品壺歸類於廚房用具,是家常用品,並無藝術價值,所以作者名並不會特地落上。
 
2:名家壺是屬特藝品,才有落作者款的習慣。

 

1954-1958-
1960
年代

 

湯婆標準壺

 

湯婆標準壺,俗稱「高湯婆」,容量為9-10杯,此形制乃沿襲清末大蓋古蓮子體,正早第一批約為1954-1958制蓋內落款『高湯婆』,市面上後期仿冒居多 1960年代亦有製作,主要由日本線收回為主,胎土一般較標準壺厚,高溫者為暗紅帶細砂感,落款『荊溪惠孟臣製』、『荊溪南孟臣製』、『宜興惠孟臣製』,蓋內落款『高湯婆』,因日本人茶器喜典雅,甚愛漆器描金,因此少數高湯婆有描金,但年代略晚(多為1960年代以後),高湯婆的典故已不可考,當時日人是拿此器當「高湯瓶」或「醬油瓶」。另有變體湯婆「半邊卵」,量甚少且未見過有描金。80年代以後,亦有製作一批「高湯婆」,但其泥色工序已差,為當時用料(小紅土)。湯婆標準壺量少價高,要找『荊溪惠』、『荊溪南』、『宜興惠』一組已不容易,描金高湯婆、「半邊卵」變體湯婆更是機率甚微。市面上後期仿冒居多

 

1958

 

宜興一廠成立

 

1958年宜興正式掛牌{1954開始籌組}.

1958年以後

庭記、秀春、庚娣

荊溪王製荊溪陳製等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週年』

早期標準壺 4杯 68杯有庭記落款,但落款於壺內之底部,:庭記並非為陶藝廠,而是作者名:」王庭梅

王庭梅早期與鮑仲梅的愛人 施秀春 女士,及高鳴之母 張庚娣 女士等,曾於一廠製作好長一段商品水平壺的日子。

荊溪王製荊溪陳製等宜興紫砂工藝廠的早期商品壺慣用類此之落款!......只是,近代仿冒品多不勝數。

經查詢彼岸單位,公家單位並未有接單生產此落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週年』

60年代

60年代五形壺

五形壺,顧名思義即為五種形狀的標準壺,有「扁燈」、「太監」、「西施」、「肉餅」及「芭樂」【台語發音】五種形制,首批4杯朱泥五形壺乃製作於1965-1966,款落『中國宜興』,胎土泥料為60年代小紅泥,為文革前宜興標準壺代表器,蓋內落款「線瓢」、「獨眠」或人名者較為稀有。紫砂亦有五形壺,但生產年代甚晚,為文革後1978產品,未見過具『荊溪惠孟臣製』等六字款或其他杯數到代五形壺。

五形壺亦生產6杯款紅泥,落底款「荊溪朱製」、「中國宜興」等,中國宜興者土胎與60年代相仿,但土胎顏色偏紅橙,未泡養前及呈現油光且砂感叫60年代明顯,部分上蓋出現風化,已呈現粗糙狀;落款「荊溪朱製」者,其工法與「中國宜興」同,惟目前見過一組土胎較為鬆散,若未泡養,迄今已有嚴重風化情形。 市面上後期仿冒居多

 

1960~1970

 

中國宜興宜興紫砂無邊框的底款水平系列商品壺

 

宜興紫砂工藝廠(一廠)無真正生產過此類商品,但卻曾賣出過許多此類商品壺...;怎說呢?...即因1960~1970年中後期止,紫砂廠曾委由鄉下陶戶生產大批量的中國宜興宜興紫砂無邊框的底款水平系列商品壺,以應付龐大的紫砂廠訂單

 

60年代

 

60年代標準壺

 

1960以後的宜興,延用1930-1950年間養息未用之泥料,朱泥中石黃泥成分高且統一練泥調土配泥,加上專業分工的固定窯燒方式穩定,以及一廠大量採用模具輔助,60年代標準壺壺品特徵是精緻度佳,泥色偏清紅,壺底款落『中國宜興』,大幅替代其他三種6字章款。市面上後期仿冒居多

 

1960年前後

 

馬來西亞「高泉發茶行」

 

1960年全手工小紅泥(朱泥)盔帽式為首批茶行訂製壺,高泉發乃馬來西亞茶行,一面刻高泉發茶行;另一面刻小紅泡.,早期於新加坡有分部後期文革後亦有陸續訂製。其中以1978-1982為大宗。市面上後期仿冒居多

 

1965-68

 

請飲中國烏龍茶(紅6杯、紫4杯)(蓋款
銀鳳,巧英,梅雲,志琴,以及沒落款五種)

 

第一批:1965年出場.有紅泥較橘子色(印缺角)及紫砂兩種紅泥必是六杯,紫砂必為四杯壺蓋內落款有五:銀鳳,巧英,梅雲,志琴,以及沒落款五種.期中以銀鳳的最貴(因為後來她升級).價前以看品象為準(因那時重土不重工).土胎好到你會流口水.吃水即變色,泡不出十次就會亮,而且只要你泡它,.就一直會變化,泡那種壺真的很爽 。

第二批:.1985出場,粉胎.因土胎不好所以沒有行情價,完全看茶行怎麼賣.

第三批:1990年前出廠,因挖到了"甜年糕(台語),或稱豬肝紅".因而土胎再創第一批的高潮,但那時製壺多以造型小品為重.所以也沒有行情,也是看茶行,不過應和小品一致

 

1966-1976

 

文革時期(文革壺)

 

1.與前期比較,同樣是在生活困苦的文革期間製作的壺品管佳:這就是管理的問題,因70年代標準水平壺,是紫砂廠經營管理績效下的產品,所以作品一般都較為工整;反之,前期無大樹乘涼的作陶者,則必須以低價搶攻以維持基本生計,所以質量上就會有截然不同成品效果

2.70年代水平壺比80年代水平壺製作還更好:70年代紫砂廠規模較小,無論行政管理、品管、泥料,甚至最重要的開模師傅的要求及實際水平都較高;直至80年代因紫砂廠工人一下子增多,市場擴大,泥料需求突然倍數增多,原礦風化的時間縮短,開模師傅統一訓練成專業開模師(即不再由工手好的工藝師負責打模),所以商品壺的水平就每下愈況。

 

1970

 

宜壺開始壺面流行篆刻銘文

 

 

1974-1976

 

H441786

 

香港茶行訂製標準壺壺品頗多,最早乃采「隱性」落法,底款落「H441786」鉛章的紫砂鴿嘴水準,其成型年代為1974-1976年,訂製茶
行已不可考。

 

1975-1980

 

徒工考核標準壺篆刻記錄

 

其胎泥紫砂、朱泥都有,壺體多為46杯,8杯較少,壺身一面刻「紫砂**屆徒工考核」,另一面常為梅蘭竹菊圖刻,底款皆落「中國宜興」,雖為壺手個人制壺、陶刻工藝考核作品,但幾不落人名。

 

1978-1982

 

外銷日本、香港的大宗商品壺

 

 

1978-79

 

首批祥興茶行成型

 

標準壺體有468杯,線瓢、西施只有46杯,胎土以紅土及紫砂為主,少數黑蘋果為黑鐵砂,因初期上釉技術較差,黑釉字體粗者較細體為早,首批壺體上黑釉字體多少有些缺陷,蓋內已無人名款,底款必為「中國宜興」印款及「祥興茶行」黑釉款。

 

1970~1980

 

請飲中國烏龍茶(810)(繁體22字)

 

福建茶葉公司向「宜興紫砂工藝廠」一廠,大量訂「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廈門支公司」底款的水平壺,泥料是「紅泥」和「清水泥」,容量是以十杯壺為主或稱八杯。不過這批壺底款是繁體,壺身刻楷書「請飲」第一行,」中國烏龍茶」 第二行,加一小茶船,和六個小茶杯,整套組都用同泥料生產。這批水平壺在台灣炒作的價位很高,在1980年末,廠外有很多仿品出現,只生產茶壺無茶船與六小杯,落款方式與刻字相似。

沒有請飲中國烏龍茶這幾個字,就更確認如老朽所料,為後期仿造,與福建茶業公司無關,純仿印章而已...(後期仿造之品有分刻字的...,與省下刻字錢的產品二種)

 

1980-1983年前後

 

內紫外紅「祥興」

 

標準壺、紫砂線瓢、西施只有8杯,內紫外紅有高湯婆及蘋果體,其配合當時天干地支分別落紀元款「葵亥年制」、「甲子年制」或「荊溪惠孟臣制」,少數銷日內紫外紅茶海及茶器亦有「祥興茶行」黑釉款。部份同期的祥興茶行標準壺(黑蘋果)為二廠製作,其胎土、工序與一廠略有差異。

1982~1985

 

壺底未落款、壬戌年制、癸亥年製、甲子年製

 

壺底未落款的原因如下:
 
癸亥、甲子年間(1984~1985年間)紫砂壺仍被定位為匪貨,買賣紫砂壺就等同資匪,於前述年間因風聲鶴唳、抓得很緊,甚至有少許人曾被送警總殺雞警猴一番,故許多販售紫砂壺的茶莊及攤子遂稱宜興紫砂壺為港罐,為的就是推說這些壺是從香港來的壺,但官方對於港壺的態度卻仍是照抓不誤!故,這時期紫砂壺幾乎沒人敢擺放於店頭公開展示,所以銷量馬上掉落了下來!但,在窮則變、變則通的大原則下!...當然的,香港的壺商絕不是省油的燈,立時於訂單下於前宜興紫砂工藝廠(一廠)時,請廠方不要於壺底落中國宜興、或荊溪惠孟臣製等中國意味濃厚的底款,免得店家於慘遭查扣時,卻因證據確鑿而喫不完兜著走!
 
同時期,也有一些壺的壺底是刻癸亥年製、甲子年製等等無中國意味的底款,以利台灣的店家能公開販售,在不幸遇上臨檢時,也仍能推說是鶯歌壺云云。
 
註:就因這種政治方面的原因,所以才有這些壺的出現,到如今也才會有甲子泥等等神話,才導致造偽者能對玩家們上下其手,甚憾矣...

1984

甲子泥、年糕泥

所謂的甲子泥,是壺販編造的唬人說詞,指的就是1984年,一廠另行練製來取代之前壺販所謂朱泥的一批新紅泥。

1984年之前,這些私梟為了賣掉庫存紅泥,所以編造了紅泥即是朱泥朱泥可做太空梭...的謊言神話,...待這些紅泥即是朱泥的庫存一掃而空後,過個幾年發現1984年之後的紅泥壺竟然再度堆積如山,遂一不做二不休的編造其為甲子泥,乃編稱其為甲子年練製,以後就絕跡之泥!

甲子泥既是一般的紅泥加鐵紅粉。

年糕泥是球漿多於砂,不宜做大形壺,所以以小品為。

 

1985-1990

 

「中國宜興乙丑年制」、「中國宜興庚午年制」

 

八字底款紀元壺就僅限於紅土標準壺,容積有468杯,算是紀元壺中較具收藏價值,但坊間後期製品不少,其中以「中國宜興庚午年制」標準紀元壺最為常見,此壺當時由 周道生 先生制模,仿品胎泥雖像,但精氣神韻差矣。 

 

1988年以後

 

無正式紀元壺出廠記錄

 

標準壺胎土、泥色大體上已不復過往水準,故不贅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m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