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風眠(1900-1991)出生於廣東省梅縣西陽堡。一九一九年參加「勤工儉學」留學法國,畢業於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院;一九二六年回到中國後即任國立北京美術專門學校校長,一九二八年在杭州創辦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


 不過,他的藝術生涯並非一片坦途,而是一條孤寂坎坷的藝術苦路:戰時避居重慶、戰後獨居上海,刻苦創作;文革時飽嚐四年冤獄,畫作盡毀;晚年靜居香港,奮其餘生,埋首創作。


    林風眠的一生,為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史寫下豐盛的一章,並薪傳了李可染、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一眾巨匠,可稱一代宗師。


    林風眠早年深受西方的象徵主義、表現主義乃至較前期的浪漫主義所薰陶。一九二零年代中期至三零年代中期創作的「民間」、「人類的痛苦」和「人道」等大型油畫,均表現他對社會公義與人道主義理想的追求。


    一九四六年林氏回到杭州與家人重聚,重投城市生活,他嘗試把西方現代藝術的觀念融入水墨畫中,塞尚式的靜物、馬蒂斯式的屏風少女、莫迪里亞尼式的女郎、立體派的幾何造型都成為他參考的對象。靜物、風景、仕女、戲曲人物的典型風格也在醞釀成熟中。


    進入新中國時期,林風眠搬到上海以賣畫維生,並著迷於戲曲,從中激發他創作的新方向。他利用傳統戲曲表演手法去演繹立體派的理念,參考民間皮影戲的造型,以加強畫面的幾何化效果。


    從一九五零年代至六零年代的文革前,是林風眠創作的高峰期。他以中國水墨宣紙結合西方藝術思維的實驗,已見成果。一九七七年底,林風眠移居香港,在新的生活條件下,他的藝術也產生了變化。自由的環境,使他更敢於直接表達強烈的情感,畫作更趨表現性:造型粗簡,筆觸縱肆,細節描繪減少,色彩也變得熾熱。


    林風眠晚年的風景畫進一步抽離實景,呈現回憶與夢想中的景觀,如「秋色」中他放棄了平遠空間透視,以豪邁筆觸配以班斕色彩,帶有強烈的表現性。


    林風眠擅長描寫仕女人物、京劇人物、漁村風情和女性人體以及各類靜物畫和有房子的風景畫。從作品內容上看有一種悲涼、孤寂、空曠、抒情的風格﹔從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構圖,二是無標題,他的畫特點鮮明,觀者一望即知。


 他試圖努力打破中西藝術界限,造就一種共通的藝術語言。他無愧於是一位富於創新意義的藝術大師,對許多後輩畫家產生過極深遠的影響。林風眠是整個二十世紀中國美術界的精神領袖。



尺寸約90.5*61.5公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m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