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1884-1961)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本名『瀾』,又名『鶴鳴』,號畹華。十四歲起即正式搭班。原籍江蘇。10月22日(舊曆9月24日)出生於北京,為四大名旦(另外三位是荀彗生、尚小雲、程硯秋)之首。


 梅蘭芳出身於梨園世家祖父是清咸豐光緒年間京昆十三絕之一的花旦梅巧玲,父親梅竹芬也是著名京劇演員。伯父梅雨田是著名琴師,專給名生譚鑫培操琴。梅蘭芳八歲開始學藝(顧正秋女士的『休戀逝水』中記為六歲。若非顧女士記錯,就是記述者筆誤或手民編排錯誤。根據梅蘭芳本人傳記及其家人回憶,梅家似乎有八歲起始學戲的傳統故應為八歲。)、十一歲登台(首演為崑曲《長生殿》中的一折《鵲橋密誓》)居家一直位於北京。直至日軍侵華平、津淪陷後才南遷上海。根據他姑母的回憶,梅蘭芳幼年失怙(四歲喪父;十五歲喪母-他的外祖楊隆壽也是著名武生),在孩提時並看不出來有什麼聰穎及特出之處。庚子年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時,更是吃了很大的驚嚇。在家道中落中長大的孩子梅蘭芳顯
得有點陰沈。

 梅大師初普拜陳德霖為師,善演青衣、花旦、刀馬旦,並同王瑤卿等一起把三者表演藝術特點融為一體,形成了花衫行當。在長期的舞台實踐中,他不僅繼承了京劇的傳統藝術,又在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等各方面都不斷有所創造發展。他並且在劇目的建設方面有突出的貢獻。他的工夫深厚,文武昆亂兼長,扮相華麗,臺風優美,嗓音圓潤,唱腔流暢大方,率先對旦行加重尾音的唱法進行改革。二零年代起繼續編創新腔並增加二胡等樂器的伴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影響極大。他把京劇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名旦程硯秋都曾拜過他為師學戲。另外他收過的弟子尚有魏蓮芳、李世芳、王熙春、言彗珠、顧正秋等人。

 梅蘭芳在國際間也享有極高的聲譽。二次訪日,三十年代初又出訪美國與蘇聯,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卓別林進行了藝術交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把梅蘭芳的藝術譽為『富有詩意的程式化了的現實主義藝術』。他在美國被授予博士學位(參照經典唱腔典藏)。波摩那學院(Pomona College)和南加大(USC)都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參照『舞台生涯』)。

 梅蘭芳無疑是一位高度敬業的藝人。他不僅有非凡的藝術天才,還有別出心裁的創造改進精神以及過人的機智。他接受內外行的意見對京劇進行改革,並且在台上發生狀況時,亦能夠急中生智,處理得當而化險為夷。有一次在天津安徽會館演出四郎探母的『坐宮』,在主要板響起之前有一段念白:『皇天在上、番邦女子在下,駙馬爺對我說了真情實話,我若走漏他的消息半點,到後來天把我怎麼長,地把我怎麼定。』當時,梅老闆一時不知是大意還是怎麼著,說走了嘴唸成:『駙馬爺在上,番邦女子在下……。』下面的詞當然不能說下去。梅蘭芳當場打住,那時飾演霸王的是名票王君直,他也愣著了。梅蘭芳急中生智,身段一擺,將楊四郎一推,接著就叫起板來:『讓你都把我給攪糊塗了。』武場
跟著起小鑼,文場拉起流水的過門,驚險鏡頭這才平安度過(參照歷史月刊)。

 除了在藝術上有絕對是名垂青史的成就之外,梅蘭芳的品德操守也是高人一等。他在日據時期為了不願為日本人唱戲,故意蓄起鬚髭,以明示不願再唱的決心。直到戰爭結束他才在美琪大戲院重批戲衫。當時他的演出戲票是千金難買。可以想見觀眾們擠破了頭想看大師精彩演出的盛況。抗戰初期梅蘭芳仍然在上海登台。據說炸彈炸到戲院裡了梅老闆仍然神情自若繼續唱『汾河灣』中的柳迎春。另外在抗日戰爭期間,梅蘭芳遠至香港登台。梅夫人為了擔驚受怕得到了顏面神經抽搐的毛病終身未癒。但梅蘭芳並未因此對她態度有任何改變,反而對她更為尊敬和體貼。由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出梅夫人較為高頭大馬。而梅蘭芳本人卻是斯文瘦削。梅蘭芳運氣好在文革初期即因心臟病過世。她的夫人梅芝芳女士則
在文革時受了很大的折磨。(參照『休戀逝水』)

 梅蘭芳曾對人表示生平最佩服的演員是『楊老闆』(意指名武生楊小樓),即因楊小樓『對於藝術太忠實了,對於觀眾也太忠實了。無論什麼地點、什麼場合、什麼觀眾、他自己什麼心情、什麼環境,他在台上都是一樣的賣力,從不泡湯(指演戲偷懶)、從不陰人(與合演者為難)。再說人家的玩意兒也真道地。手眼身法步講究尺寸。……(下略)。』(參照『談梅蘭芳』)楊小樓是末代皇帝溥儀也想打電話給他的名角兒。他最著名的就是他『武戲文唱』的工夫。梅蘭芳與他合演的『霸王別姬』據說是當世一絕。可惜余生也晚沒能看過只能望天興嘆(童姥姥看戲經驗詳見童姥姥文選)。梅蘭芳著名的劇目有『霸王別姬』、『天女散花』、『宇宙鋒』、『貴妃醉酒』(太真外傳)、『汾(ㄈㄣˊ)河灣
』、『廉錦楓』等多齣。




尺寸約52.3*24.3公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m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