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1899-1983),号大千,名爰,四川内江人。早年曾随其兄善子赴日本学染织,回国后改学书画,师从民初著名书法家李瑞清、曾熙,后遍临古代名迹。40年代初,他领弟子到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开始学习敦煌画之先河,造成巨大影响。


 1949年后迁移海外,先后在阿根廷、巴西、美国居住,1979年还居台北。他多才多艺,擅长人物,山水、花鸟。60岁前,张大千集中精力临摹,诸类画种,各种流派,无分亲疏,由石涛、朱耷追徐谓、陈淳及宋元诸家,直至敦煌壁画。


 其画风亦由近似石涛、朱耷而变为晋唐宋元风范。画荷叶大笔劈扫,把用于山水画上之"荷叶皴",加以粗放,回用到荷叶自身,顿觉别具神采,接着,复以工笔画花,挺秀劲健;画叶放笔直干,痛快淋漓,以瀑布般奔腾着、呼啸着,宣泻而下,势不可挡,以其写意性和阳刚气控制着画面,生机勃发;而画花却婀娜写实,饱满丰腴,晶莹而妩媚。她不仅展示着秀色可餐的柔美,更显示了同墨叶互补的大气,复笑着,摇曳着,将缕缕幽香溢满乾坤。


尺寸約69.5*136公分


 大千居士,姓張,名爰,蜀人,出生於書香門第。天資穎慧,家學淵博,善於繪畫。於一九二○年春拒婚,逃至松江禪定寺出家,拜住持逸琳和尚為剃度師,法名大千。旋至寧波觀宗寺求戒,與諦閑老法師辯論燒戒疤事,被斥為強詞奪理。未受戒,即赴杭州靈隱寺掛單。不久,被友人邀至上海,不料下車後,即被二兄捉押回鄉,母逼迫還俗結婚。志切古畫,中年隱於敦煌千佛洞,摹習壁畫,困苦艱難,過著清淡生活,三年有成。作品風行於世,尤其佛教畫像,為藝術珍品,令見者肅然起敬。居士住於美國時,余贈偈頌一幅,曰:「國畫第一宿同參,古今中外滿大千;風行宇內爭先睹,電馳太空比高天。觀音示現丈夫相,彌陀親頌長者顏;遊戲三昧雖快樂,莫忘西方紫金蓮。」居士好食,非肉不飽,故對烹調頗有研究。晚年居於台北郊外雙溪摩耶精舍,以書畫自娛。於一九八三年微恙而逝,一代國畫名家往矣!


請參閱:http://sh.zgshk.com/redirect.php?tid=247&goto=lastpost


張大千生平


 張大千先生名爰,字季爰,生於1899年,1983年過世,四川內江人,曾經出家,法名大千,別號大千居士。


 本名張權的大千先生,為何以「張爰」而聞名,據大千先生口述,在他出世的前夕,母親夢見一位長者,送給她一頭放在閃亮大銅鑼上面的黑猿,她醒來告訴家人這個奇怪的夢,所以家裡人都認為他是黑猿轉世投胎的。


 至於如何以猿為名,則是他在上海拜曾熙(農髯)先生為師時,曾師聽了這段夢猿的佳話,為徒弟題名為「蝯」,再簡寫為「爰」,「蝯」和「爰」,都是「猿」的古寫版本。


 從此,大千先生在題畫時,經常援用「張爰」為名,也因為「黑猿轉世」的傳說,張大千一生特別愛猿,也經常豢養猿猴,大千在世時,故居時常會有猿猴自在的在屋內遊走。
 


生前家居生活


 張大千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首屈一指的畫家,繪畫成就自成一格,後來由於中國動亂,張大千先生曾先後旅居印度、巴西、美國等地,對於居住環境十分講究,四川的「梅」,巴西的「八德園」,美國「可以居」、「環蓽盦」與外雙溪的「摩耶精舍」,都極富園林之美。


 據紀念館管理人員杜祿榮表示:「這裡的一切擺設依照先生在世時,目的就是使遊客可以看到張大千平時的家居生活。」


 此建築為先生親自設計,一樓為客廳、畫室、小會客室與餐廳,在客廳牆有一幅民國四十五年先生在巴黎會晤西方繪畫大師畢卡索會面的合影,藝術界人士比喻為東西藝術的高峰會議。


 緊鄰著客廳是畫室,室中置有大千先生蠟像,書桌上陳列著畫具,桌子及柱子掛著許多畫筆;蠟像旁邊並放置猿猴標本,由於先生有黑猿轉世之說,生前常以戲猿為樂,經常以猿猴為題材入畫。


 畫室牆上掛著先生在敦煌石窟的留影,以及太夫人曾友貞女士在1918年春天所作的《耄耋圖》,主題是長尾的白貓、粉蝶、花草,「貓蝶」與「耄耋」發音相同;另有小會客室一間,專供張夫人接待女賓之用,室內布置簡單典雅。


 此外,還可以看到大千先生生前常從巴西、美國等地運回台灣收集的奇木奇石,收藏之豐真是「富甲天下」,一樓的南面是餐廳,大千先生是知名的美食家,牆上掛著「賓筵食帖」是民國七十年先生宴請張岳軍先生等的菜單,現在這幅畫作由林百里先生珍藏。



盆栽映像


 盆栽是花園最重要的布置,先生喜愛盆栽,尤其是松樹,另有四盆「鐵柏國寶」已超過二百年以上,杜祿榮說:「在紀念館裡的花草樹木都是非常有紀念性的,但有些遊客有時會手扶著樹木或是盆栽拍照,一不小心就會造成植物的折損,所以希望遊客能夠多加注意。」


 在後院還有二座茅亭,分別為「翼然」和「分寒」;「翼然」亭上有一幅對聯為先生八十一歲之作:「獨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另外還有一座「考亭」是可以作為烤肉的地方,亭子前面有一巨石,刻著「大千居士乞食圖」。


 大千先生的一生,正當中國歷史上最為動亂不安的時期,經過了中國末代帝室專制的滿清,後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成功,接著袁世凱意圖稱帝,最後終在共產時期1949年離開了中國大陸。
 


 大千先生從此在海外度過漫長的歲月,遷居五個國家,朋友溥心畬先生的兩句詩:「滔滔四海風塵日,宇宙難容一大千」,似乎最能道盡大千的心境,最後在1976年返台灣定居,一代國畫大師從此長眠於此,但是張大千先生所遺留下來的藝術作品和精神將永留後世。


註:欲到張大千紀念館參觀需先向故宮博物院申請,電話28812021轉683,安排免費參觀的時間,否則將無法進入,於館內也不可吸煙、飲食攝影,並請跟隨引導人員參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m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