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友如(約1840-1893年)名嘉猷,江蘇元和(今吳縣)人。年幼時家境貧寒,因鄰居是靠賣畫為生的畫師,受其影響開始學習丹青。工筆、寫意,人物、仕女、花鳥、草蟲、山水、界畫無所不精,後寓居上海任《點石齋畫報》主要執筆人。在上海時期正是鴉片戰爭後清王朝日趨腐敗沒落,帝國主義列強的炮艦政策打開了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他們加速瓜分中國的同時,也將西方的科技和各種思潮傳播到我國。這時西方的石印技術在澳門出現,光緒十年(1884年)上海創辦了點石齋,開始大量印刷石印出版物,其中著名的有《點石齋畫報》、《時事報圖畫旬報》、《圖畫時報》等。內容大多反映時事新聞,社會風俗。


 繼《點石齋畫報》以描寫時事新聞,反映社會現實,諸如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等,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而《飛影閣畫報》出版三年後,吳友如在光緒十九年(1893年)又創辦一種畫報,即《飛影閣畫冊》,內容有仕女、名勝、百花、鳥獸等。它實際上是一種畫譜。我社此次出版的《吳友如百花白描畫譜》、《吳友如百鳥白描畫譜》便是從這一時期的畫譜中選輯的。


 我們從這兩種畫譜中可以看到吳友如具有很高的傳統繪畫功力。每幅白描作品無論是用線的穿插避讓,黑白的疏密佈局,構圖的留白,大疏大密,均以奇險取勝,具或多或少帶有一些“海派”韻味,在格調上顯得空靈雅致。這兩本畫冊雖然是白描畫稿,但是我們今天翻閱,細細品味仍然給人們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它對於初學者學習傳統繪畫構圖、黑白虛實的章法,掌握用線的大實大虛、大開大闔的節奏與旋律是非常有益的。


尺寸約58.3*31.8公分


 吳友如,生年不詳,江蘇元和(今吳縣)人,久居上海。名嘉猷,字友如。室名飛影閣。幼年貧困,性喜繪畫,勤奮自學,私淑錢杜、改琦、任熊諸人,畫藝大進。人物、仕女、山水、鳥蟲,靡不精能。光緒十年(1884年)應聘主繪《點石齋畫報》,所繪風俗時事人物畫風行一時。後又自創《飛影閣畫報》,內容多為時事新聞插圖及市民社會生活,對清廷腐敗及洋人侵略亦有揭露。


    吳友如曾為宮廷畫家,但他甘於淡泊,扁舟告歸,結廬海上。早年畫風富麗,或為適應市場商品所需;後名聲漸被遐邇,不復受制於人,年愈高,學愈精,筆愈簡,卒于平淡。

    吳友如逝于光緒十九年(1893年)。宣統間,上海璧園以鉅資自吳友如哲嗣處購得粉本1200幅,編成《吳友如畫寶》傳世。1998年,中國青年出版社重印,並由著名畫家范曾先生作序雲:“吳友如的博聞強記,豐富多彩,斷非任何人可以比肩。吳友如與單純的國畫家不是一片水域……他是中國新聞圖畫的第一人,而且我敢斷言,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惟一人。”(舊書資訊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m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