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田 (1855-1919)初名宝田,字墨耕,又号壁月盦主,江苏扬州人,侨上海。初学画於王小某(素),人物、仕女及古佛像取境高逸,尤善画马。光绪中行商到沪,爱任颐画,遂弃其业而参用任法。水墨巨石,设色花卉,腴润遒劲,擅胜於时,并工山水。寓沪鬻画垂三十年。今之学任颐者皆倪田别派。卒年六十五。

尺寸內畫約41.3*92公分.

軸外緣最寬處約69.8*192公分

  在民俗古錢中,有一類被泉家稱之為“仙佛神靈”錢的,“劉海戲金蟾”就是其中的一種。這枚錢直徑60毫米,厚3毫米,圓穿,屬大錢類。其正面是一位頭梳雙髻、身著兜肚的活潑少年,以釣竿從河塘的蘆葦叢中釣出一只金蟾,蟾很大,雙睛凸出,栩栩如動,作掙扎狀。少年(即劉海)則緊握釣竿雙臂高舉,歪頭扭臀,用力拉竿,釣竿承重而彎曲。整個畫面布局勻稱,用筆簡潔,生動活潑,情趣盎然,錢的背面則是廣泛流行于民間的道教符咒——雷令殺鬼。

 劉海釣金蟾是怎麼回事?劉海的故事與道家又是什麼關係?

 在我國歷史上,確有劉海其人。他本名劉操,字宗成,燕山(今宛平)人,生于五代時期。當時燕地屬遼國,劉操青年時中遼國進士,五十多歲作了燕帝守光之宰相。有一天,府門外來了一位道士要求見他。見面後,道士向劉操借用一枚金錢,十顆雞蛋。然後將十顆雞蛋一個接一個地豎立于金錢眼兒上,蛋串搖搖欲墜。劉操驚恐地說:“這多危險啊,這多危險啊!”道士說:“你手握重權,身居高位,早已到了危若壘卵的境地,難道還執迷不悟嗎?”劉操深深被觸動,決定棄官不做,盡散家財,上華山與道士陳摶一起修煉去了。陳摶賜操道號“海蟾子”。而那位壘卵人就是仙人漢鐘離。

  劉操出家後潛心研究,刻苦修煉,終成大道。曾著有《海蟾子還丹歌》、《至真訣》(均收錄在《道藏》中)。因之被道教奉為北五祖之一。

  劉海蟾戲劇性的出家過程,刻苦修煉取得的成果以及他在道教南北兩派中的重要地位,自宋、元以來,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元世祖封其為“明悟宏道真君”,傳說也越來越多。

  在諸多傳說中,以“劉海撒金錢”的傳說流傳最廣。由于傳說眾多,不免訛誤,竟將劉操散金錢修道一事演義為“劉海蟾撒金錢”故事,繼而又演又為“劉海戲金蟾”等等。

  “劉海戲金蟾”的故事形成很早,宋人李石所著《續博物志》中已有記載,元代畫家顏輝所作《蝦蟆鐵拐兩仙人圖》中之“蝦蟆仙人”即劉海蟾。明代的《四仙古像圖》,劉海蟾亦位列其中。

   明清和民國時期,我國北方的民間年畫多數將劉海蟾畫成兩手持一串金錢翩翩起舞的招財童子、“利市仙官”。當代許多畫家也都畫過“劉海戲金蟾”的故事。我國一些地方戲曲中也有“劉海戲蟾”、“劉海砍樵”等劇目。

   有趣的是:劉海蟾出家時已是五十多歲的人了,而在許多文學藝術作品中他卻總是個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孩童形象。這是怎麼回事呢?這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間的一則故事,說的是蘇州一貝姓財主家,一天,門前來了一位少年,自名曰“阿寶”,說是前來作仆人的。正月十五元宵夜,他抱小主人上街觀燈,過了大半夜才回來,急壞了主人。詢問後得知:阿寶嫌蘇州燈不好看,到福州去了一趟,主人不信,心想:兩三時辰,數千裏地怎可打來回。但小主人學說的地方和場景確實是福建,並且手裏拿的鮮荔枝也是福建所產。又過了幾個月阿寶從主人家水井中釣出一只三足蟾,以彩繩拴了,肩負而去。大家始悟阿寶原來是仙人劉海蟾所化。于是少年阿寶便成了後世畫圖中的劉海蟾形象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m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