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六月十日清晨五點,一陣天搖地動,剛在前一天開幕的宜蘭「台灣碗盤博物」館長簡楊同,被搖幌驚醒,掀起衣服就往博物衝,看到他花了十五年蒐集的碗盤一個都沒有破碎,高興得就像中了六合彩。他自己設計製作的避震掛勾,發揮了十足功效,如果能夠申請專利成功,有機會帶來千萬商機。


 


 「開幕的第二天就碰上六點五級的強震,你也知道,地震是陶瓷殺手,陶瓷不怕火不怕水,就怕地震,九二一地震很多同好一屋子的寶貝全毀了,我只摔碎了七、八件,算是不幸中的大幸。」簡楊同對地震可真是又敬又怕。


 


 政大外交系畢業的簡楊同,沒有走向外交官這條路子,曾在總統府上過班,當過已故前國防部副部長陳必照機要秘書的他,回到故鄉二結後,把興趣當作嗜好,開始了他的不一樣的人生。


 


 「我從小就對文物蒐集有興趣,剛開始是蒐集一些中國的陶瓷,十五年前發現,台灣的碗盤更有生命力,一些手工彩繪的碗盤,極具在地特色,不管是活跳跳的魚蝦,婆娑的椰風海景,或福祿壽喜等吉祥圖樣,都讓我深為著迷,於是開始轉向,朝台灣本地生產的碗盤去蒐集。」


 


 「像前兩天就有朋友打電話給我,他的老家在翻修,整理出來一袋的早期碗盤,知道我喜歡,要我去看看,我常被笑說是在接收人家的廢棄物,事實上,有人送給我,我當然很感謝,但大部分的收藏還是花錢買的,像在古董店或跳蚤市場等,也有出國買回來,或跟同好交流而來。」


 


 目前已蒐集了兩萬多件陶瓷器的他,對於碗盤歷史可以說如數家珍,「別看台灣不大,繁盛時期鶯歌有三百多家店在做碗盤,這些早期的碗盤呈現出台灣的社會文化,像肥美的龍蝦代表對客人的熱情,椰子樹代表我們是海島國家,雖然作工略為粗糙,卻也有另一種古樸素雅的風情。」


 


 在他的藏品中,比較貴重的是京都燒第九代傳人帶山與兵衛的作品,帶山曾被明治天皇派去參加萬國博覽會,1896年曾來台授藝,成了北投燒的始祖,在歐洲他的作品一作可以賣幾十萬。


 


 另外,他也收集像國內唯一的官窯金門陶瓷廠的作品,台灣民間陶瓷工藝也不少,「我也是月光族,看到好的東西就買,有時沒有錢了就只好先賖欠,但我很有信用,所以朋友不會怕我賴帳。」


 


 原本藏品都放在倉庫裡,不見天日,有一天他路過雷公埤,看到朋友的工廠已遷移到大陸去,有兩棟廠房空下來沒有用,「我就問可否借來展覽藏品,對方很阿殺力答應了,我就開始籌設整理廠房,規畫成立碗盤博物館。」


 


 「碗盤平面展示,只要用德國黏土把它黏好就行,但是固定在牆壁上的碗盤,就得大費周章。」簡楊同說,他也曾跳到國外一些博物館去參觀,但是都覺得不夠好,於是轉念想自己設計。


 


 「剛開始我想用燕尾夾來改良,但也不好用,後來我就去材料行買彈簧、軟管、鍍鎳鐵線回來,自行設計,我是用汽車避震器的靈感,先量好尺寸,鎖好後很緊,就算激烈幌動,因有彈簧緩衝,所以這次六點五級地震,果然處變不驚,沒被震下一個碗盤。」


 


 簡楊同的得意不是沒有道理,宜蘭蘭陽博物館獲悉都前來取經,認為他的設計很可取。「不妨試著再改良一下,去申請專利,說不定可以發一筆意外之財?」朋友勸他朝這個方向努力,簡楊同說,他再去找專家討論一下,他認為他的設計理念還是太粗糙。


 


 因為興趣半路出家,簡楊同最感激的還是他太太,「老婆從反對,到麻痺、容忍,最後轉為支持,我才有可能成立這家碗盤博物館。說真的,我也是從一位同好的遭遇中學到教訓,我的這位朋友因為太過沈迷,結果惹得老婆大人一怒之下,推倒一面牆,所有收藏化為烏有。」


 


 「我從中獲得啟發,所以對太太呵護有加,幫太太倒垃圾,生怕太太生氣,我覺得多 關心 太太,反而可以增進夫妻感情。」這是簡楊同不一樣的啟發和收獲。


 


 「目前就是有關台灣碗盤的論述太少,不久前北藝大一位教授指導的學生要寫這方面的論文,就來找我幫忙,我把收藏給他看,透過實際的感受,寫出來的論文才有血有肉,我也有一個部落格,未來也會朝歸納、整理,把台灣碗盤文化完整論述出來。」


 


小檔案 簡楊同


出生:宜蘭縣二結鄉


年齡:48


學歷:政大外交系


經歷:養山文教基金會秘書長、財團法人結王公廟董事長


現職:台灣碗盤博物館館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m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