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這幅畫的背景原先並不知,最近才查到原來畫的是鐵騎英雄邰喜德,報導如下:

  1950年,全國戰鬥英雄勞動模範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徐悲鴻帶領中央美院的教師,去為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英模人物畫像。徐悲鴻畫的一位戰鬥英雄,名叫邰喜德。徐悲鴻找了一個自認為容易熟悉的對象來畫。邰喜德是位騎兵戰鬥英雄,騎兵自然離不開馬匹,有了馬,徐悲鴻便得心應手。

    徐悲鴻讓邰喜德坐在高凳上,形成仰角,顯然他最初想把邰喜德畫在戰馬上。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幅畫,卻是畫在馬下的。可見當時大師畫了不止一幅,即使這一幅也是半成品,因為在正式出版物中,註明此幅油畫是“未完成之作”。

   這個遺憾中間,究竟包含了什麼?

    當時邰喜德年僅23歲,已經是立了大功的騎兵團參謀長,到北京開會後名揚全國,理應前程似錦。但是邰喜德生性耿直,炮筒子脾氣,他對當時的蘇聯顧問看不慣,就提意見,話說得很尖刻,叫有的領導下不了臺,結果就挨了批。後來“反右”,他就稀裏糊塗成了“右派”,黨籍和軍籍全被開除,發配到農場幹重活,一幹就是20年。

    邰喜德突然消聲匿跡,而徐悲鴻畫的這幅“未完成之作”,仍在徐悲鴻紀念館展廳懸挂。
 
來源:中國經濟網  

請參閱:http://tw.tosaint.com/simple/index.php?t855.html

尺寸約94.7*63.5公分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次年,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悲鸿故居”扁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m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