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公壽(1823 - 1886),名遠,字公壽,號瘦鶴,以字行,又號橫雲山民,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僑居上海賣畫為生。能詩書,善畫山水和花卉,尤喜畫梅。書法宗顏真卿。畫筆秀雅,以濕筆取勝。有《寄鶴軒詩章》傳世。海上畫派之大家。




《中國近代畫派畫集》共收任熊、胡公壽、錢慧安、吳大澂、趙之謙、任薰、任伯年、虛谷、蒲華、沙馥、任預、吳石仙、倪田、吳昌碩、陸恢、王一亭、陳師曾等幾十位海上大家作品295幅,附大師年表和人物簡介,十分暢銷。
海上派有一些顯著的特點,表現于思想和藝術方面,隨著時間之推移,愈益分明。作為被開拓的新灘租界,上海是嶄新的城市,而作為對傳統藝術的依存,上海的周邊卻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


尺寸扇約54*24.5公分


海派名家輩出,自開埠以來,不斷推出新的畫會、雅集,畫家的交流和聚會更其頻繁。即如同治元年(1862年)吳宗麟在滬上繼萍花詩社後設萍花社畫會,是年凡六集,集二十四人。1868年胡公壽等有仁壽堂雅集,座中還有日本人士。當時海派名字也為東瀛書畫界所關注。1872年岡田篁所由長崎往訪上海,甫抵赴日本公館,即有神代氏(三等書記,生神代延長)出示其所藏“上洋人書畫”,其中有王冶梅、陳榮、朱夢廬、吳子書、任伯年、胡公壽、張子祥、謝烈聲,馬複鑠、陳允升、雨香、吳鞠潭等。居留上海的日本南畫家安田老山又向他提出了在上海的書畫名家十二人名單,其中相同者五名,即宋夢廬、胡公壽、任伯年、張子祥、王冶梅。同冶光緒之交的《瀛堧雜誌》(王韜)、《滬遊雜記》(葛元煦)、《淞南夢影錄》(黃協塤)也都記載滬上名家的概況,著名的“滬上三熊”任熊、張熊和朱熊,還有三任,任渭長、任阜長和任伯年。《寒松閣談藝術瑣錄》則推“公壽、伯年最為傑出”。以今之歷史回眸反觀,則海派最有代表和影響的畫家當為任渭長、趙之謙、任阜長、胡公壽、張子祥、虛谷、任伯年、蒲作英、吳友如、吳昌碩、吳石仙、王一亭等。茲略為述之。

任熊(1823-1857年)字渭長,號湘浦,又號不舍,浙江蕭山人。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全能型的天才畫家,其用筆如鐵劃銀鉤,氣味深厚。人物學陳老蓮,深得其神髓,進而上溯宋唐,得貫休遺意。與周閑和姚燮為契交,嘗留嘉興範湖草堂三年,又赴鎮海大梅山館一載。為姚梅伯作《大梅山房詩意圖》冊百二十幀,燈下構稿,閱二月余而成。又為周閑作《範湖草堂圖》卷,堪稱傑構。長於肖像畫,曾於1853年作《自畫像》,青春風發,躍然筆端。又作《列仙酒牌》、《于越先賢傳》、《劍俠傳》、《高士傳》四種木刻畫譜行世。在“三任”中可推為白眉。任渭長於1852、1853年多次寓滬,與其族叔任淇往來。故又以“三任”加任淇為“四任”,或與任預為“四任”,不妨合而稱之為“五任”。渭長1857年以三十五歲早逝,其彩虹般人生閃電年華映襯著近代畫史的晴空,與其後的荷蘭的凡高、日本的今村紫紅都是相仿年歲早逝的藝術天才。任熊的藝術將中國繪畫有力地推進到近代,為海派的開拓先驅。

趙之謙(1829-1884年),字叔,號悲庵,浙江會稽(紹興)人。咸豐已末(1859年)舉人,最後在江西做過幾任知縣。他早期在杭州和北京賣畫,主要活動于福建、北京和江西,來滬匆匆,時日甚少。但其詩書畫印四者兼善及相融匯一體之藝術趨向特別是其身後對海派影響甚大。其畫取法李複堂等人之長,樸茂渾厚。古豔深秀,尤精於花卉,題材每多寫生得之,繼“揚州八怪”之大寫意畫風更拓展以金石風韻。同時也受到任渭長的影響,總體論之,對海派之開拓在任熊之後頗具助力。

]任薰(1835-1893年)字阜長,又字舜琴,室號恰受軒。任熊之弟,任伯年族叔。早年隨渭長習畫,任氏昆仲均為老蓮派。人物、花鳥兼能,尤精於冊頁小幅,結構深邃,筆墨精巧,設色雅妍,長於雙鉤之法,晚年精氣愈顯,巨幅大幀,尤壯偉動人。代表作有《英雄圖》、《富貴壽考圖》、《西廂記圖冊》。長期居住蘇州,並時常往來上海賣畫。又曾參預蘇州著名園林“怡園”的設計建造,是一個頗為多才多藝的畫家。

胡公壽(1823-1886年)初名遠,以字行,又號橫雪山民,室號寄鶴軒,上海松江(華亭)人。“初為州縣掌書記,中年以後流寓海上,書畫雄一時”(吳昌碩《石交集》)。1861年定居上海,工詩古文,寫山水、蘭竹、花卉,萃古今諸家之妙,秀雅絕倫,尤喜畫梅,老幹繁枝,對之如在弧山籬落間。書法出於顏真卿、李北海,格老氣蒼,別具體勢(《上海縣續志》)。家藏顏魯公《爭座位》古刻祖本,矜為至寶。為上海錢業公會所禮聘,是海派早期的權威人物。書畫傳至日本,聲譽極隆。早期居留滬上的日本畫家如安田老山、村田香穀等均直接師事之。又與任伯年時有合作,有“任胡合璧”之譽。詩集有《寄鶴軒詩草》,今不存。

張熊(1803-1886年)字壽甫,字子祥,號鴛湖外史,浙江秀水(嘉興)人。同治初年(1863年)即寓滬,住石路茶葉會館。因其年最長,八十余歲顏若酡,猶能吹橫笛,被譽為寓公之首。工花卉,縱逸似周之冕,古媚類王忘庵,屏山巨障,尤見筆力。兼喜人物、山水,古雅絕俗。晚年書畫愈見精神抖擻,更以西洋紅入畫,為其創格。平生富收藏,精於鑒賞。顏其居曰銀藤花館,有《銀藤花館詩集》、《張子祥課徒畫稿》傳於世。

虛谷(1824-1896年),俗姓朱,名虛白,1853年出家後名虛穀,號紫陽山民,室號覺非庵,印章名三十七峰草堂,原籍安徽歙縣(新安),少年時即家於揚州。曾任清軍之參將(地方軍官),因不願奉命去打太平軍,“竟有感觸,遂披緇入山”,去蘇州光福太湖一帶,作書畫僧,不禮佛號,書畫自娛,雲遊于江南蘇杭滬之間。其書畫為全才,工於寫照、山水、花竹、蔬果,晚年更喜畫金魚、松鼠,落筆冷雋,蹊徑別開。在筆墨和藝術形式感的探求上,新穎卓絕,為中國近代畫史上最富革新精神的畫家之一。光緒丙申(1896年)病逝於上海城西關廟,終年七十三歲。

任伯年(1840-1895年)名頤,字伯年,初名潤,號小樓,室號頤頤草堂等,浙江蕭山人。1861年冬太平軍進軍浙江時,短期曾被拉佚,充當行伍開道的旗手。早年從任阜長學畫,在甬上(寧波)四年,1868年隨阜長赴蘇州,並於是年仲冬定居上海,直至終筆。任伯年不但是海派也是中國畫史上的少數傑出畫家之一。初學長真、阜長畫風而宗老蓮派、超拔磊落,軀幹偉岸。繼則學北宋人法,焦墨鉤骨,賦穠色厚。中年以後得八大山人畫冊,更悟用筆之法,雖極細之畫,也必懸腕中鋒,自言“作畫如頤,差足當一‘寫’字”。山水亦則具邱壑,氣象萬千。對民間藝術,頗多涉獵,幼年即承庭訓,學民間寫真術,到上海後,更以民間捏像法,作其父任淞雲塑像,並雅好紫砂、茗壺,製作不輟,一度畫事為廢。又從徐家匯圖畫傳習所劉德齋等學鉛筆素描,精於寫生、速寫,為我國近代畫史上將西畫真正融入傳統的第一人。其風格蒼秀雋逸,多巧思結構,筆墨生新,雅俗共賞。《群仙祝壽圖》屏等為其代表作。1895年12月19日(乙未十一月初四)在上海逝世,年五十六。

蒲華(1832-1911年),原名成,字作英,一作竹英,號胥山野史,室號劍膽琴心室,九琴十研樓,浙江秀水(嘉興)人。其畫初師周閑,傅■生,從上溯陳淳、徐渭以及元四家王蒙、吳鎮,更醉心於東坡。寓滬數十年,賣畫自娛,工山水、花卉,尤善墨竹,用筆疏放豪宕,墨沈淋漓,氣息渾厚,精於濕筆,其畫意在青藤、白陽和梅花道人(吳鎮)之間,氣勢磅礴。書法尤擅草書,自雲效呂洞賓、白玉蟾筆意,狂草如龍蛇,時罕其匹。1881年春曾遊日本,繪《海天長嘯圖》,同年夏返回。善詩,與同人結鴛湖詩社,意興頗豪,有《芙蓉庵燹餘草》行世。平生作畫甚多,唯不自惜,多奇癖,雅好古琴,遇即購藏。為海上派極有個性的風格大家,其成就可與吳昌碩並駕齊驅。

吳友如(?-1893年),名猷,又名嘉猷,江蘇吳縣(蘇州)人。早歲在蘇州業醫,咸豐十年(1860年)“避難滬上,始從事丹青”(據《吳縣誌》手稿)。每觀名家真跡,輒為目想心存,寢食為廢。其藝術方向甚為獨特,為近代首屈一指的新聞時事畫家。光緒甲申四月(1884年5月8日)《點石齋畫報》創刊發行,由吳友如主繪,堪稱近代一部通俗“畫史”。又自編《飛影閣畫報》。吳友如畫才敏捷,兼善中西畫法,山水、人物、花鳥皆能,尤工仕女,有《仕女圖》冊(1890年)等傳世。其畫風影響到後來的連環畫、插圖、年畫、版畫等,是由改琦、任熊諸家過渡到現代的重要人物。

吳昌碩(1844-1927年)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別號缶廬,名號甚多,浙江安吉人。早年以書法、篆刻成名,四十五歲左右始學畫,曾從任伯年學問畫理,又兼學蒲華、胡公壽諸家,更縱筆于揚州李複堂等以及八大、石濤之間。尤工於藤本花卉,以篆籀之法運之於畫,蒼老華滋,富金石氣,將詩書畫印四者融為一體。書法最擅石鼓之,兼及篆隸行書各體。篆刻融浙皖兩派,遠溯秦漢印璽,更參以上古瓦當、權量之意。工詩,有《缶廬集》等多種。1883年始到上海,以後多次進出,1887年移居,後又回蘇州,直至1912年正式定居上海,直至1927年辭世。其書畫在日本極負聲譽,為趙之謙之後近代金石大寫意畫又一傑出代表。

吳慶雲(?-1916年),字石仙,號潑墨道人,江蘇南京人。久寓滬上,初學四王,後一變其法,從米芾、高克恭、王蒙諸家取法,注重寫生,又參以西畫水彩技法,獨擅煙雨夕嵐之景,出新意於毫端。據雲曾赴日本,歸得煙雨法,開現代山水畫革新之先河。有《溪山夕照》等圖,陰陽向背,皆渲染入微,晦明風雨,無不幻現。或于金陵王冶梅(寅)畫法有所淵源。

王一亭(1867-1938年),名震,以字行,號白龍山人,室號海雲樓,浙江吳興人,生於上海浦東。曾從師徐小倉,複得任伯年指授。民初繼吳昌碩之後為海派畫壇權威。與商界佛學界淵源深厚。擅寫佛像和丹鶴,吳昌碩稱其“山水、花卉,鬱勃有奇氣,更喜作佛像,信筆壯嚴,即呈和藹之狀”。工寫生,家有梓園,養丹頂鶴,日必往觀,故下筆有神,又善詩,有《白龍山人詩稿》,並能作油畫。

海派名家實多,限於篇幅,不備詳述。而美術團體、畫會的創立繁衍,在海派時期,亦很特殊。如前所舉萍花社畫會(1862年),或仁壽堂雅集(1868年),更早還可追溯到道光間蔣霞竹之小蓬萊閣雅集,為上海書畫會之嚆矢(《海上墨林》序)。其他如豫園飛雲閣雅集,胡公壽於一粟庵雅集,任伯年的徐園雅集等,這類畫家聚會作畫交流甚多,不過因詳細記載太火,往往因付闕如。海派較大的畫會為“豫園書畫善會”,最初由姚鴻、黃俊、汪琨、高邕、楊逸等發起。于1908年成立,假豫園得月樓作書畫義賞,為救濟慈善之舉,成立時近百人,首任會長高邕之。海上名家如吳昌碩、錢慧安、蒲作英、潘雅聲、王一亭、沈心梅、程瑤笙等均與會。該會至1928年仍有活動。“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是上海第一個集創作,經營書畫的團體,會長汪洵,副會長吳昌碩(後繼任會長)。會員亦近百人,於1916年停止活動。

同時還有俞達夫等人所創“文明畫會”(1908年),程瑤笙、楊逸、沈心梅先後任會長的“宛米山房書畫會”(1908-1916年),至抗戰時結束。又“上海書畫研究會”(1909年),由倪墨耕、陸廉夫、蒲作英、狄楚青等發起,在上海小花園商舍雅集樓活動。“青漪館書畫會”(1910年)由胡郯卿等組織。“停雲書畫社”(1921-1927年),以任伯年之子任董叔以及呂萬等人主持,一時各流如于右任、胡漢民、蔡公時等均為會員,出版停雲社社刊書畫集,會員二百余人。“古歡今雨社金石書畫社”,此為“海上題襟館”停頓後,於1926年至1930年由丁輔之、高野侯、趙叔孺、姚虞琴、錢瘦鐵、章顯庭等十三人組成。又有鄭午昌、張善子、謝公展等組成的“蜜蜂畫社”(1929年)出的《蜜蜂畫報》,他如“中國畫會”、“青年書畫會”、“百川書畫會”、“紅葉書畫會”等等,在三十年代興起,則已是接于現代,是海派書畫會的繼續興發展了。由此也正可見海派不斷壯大,百川匯海之過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m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