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於江西。197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並留校任教,1984年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修班深造,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助教、中央戲劇學院舞美系副教授。1998年後為職業畫家並多次在香港舉辦個人畫展,並參加六屆全國美展、中國具象油畫展、中國油畫展等國內大型展覽並獲獎。1995年作為香港國際博覽會特邀嘉賓畫家出席開幕儀式,同年為比利時舉辦《布魯賽爾中國當代油畫展》組委會邀請訪問歐洲各國。1996年先後四次赴美國考察訪問。

姜國芳長期生活在北京,對紫禁城情有獨鐘,十幾年來把對中國文化與傳統的理解融入藝術創作中,用獨特的藝術創作出近百幅《紫禁城系列》油畫。作品問世後,深受國內尤其西歐與北美收藏家、博物館的青睞,逐漸受到廣泛的關注。1994年出版大型畫冊《姜國芳‧紫禁城》。該畫冊獲1995年香港出版物金獎。


請參閱:


http://album.udn.com/photo/play.jsp?uid=joeee3&f_BOOK_ID=156428&o=odr




尺寸約92.2*63.2公分


著名油畫家姜國芳最近的心情頗為復雜:高興的是,年底他將帶著近作去深圳參加“典藏·故宮·印象”紫禁城文化特展;讓他頭痛卻頗為無奈的是,近幾個月各地的秋季拍賣會上出現了不少于15幅他的假畫。如何辨別這些倣造水平參差的假畫,姜國芳為廣大書畫愛好者支招。


    ■深度解析

    假畫也分A貨B貨

    “不久前,一家拍賣行給我打來電話,詢問他們徵集來的《肖像》這件作品有沒有問題,頭一回寄來的是黑白復印件,冷不丁一看,還真有點像。原作拿來後,燈光下戴著眼鏡仔細一看,完全不對。”姜國芳說,畫作的簽名一共涂改了三次,改動的痕跡還能看出來;再就是這幅原作簽名是橫的,造假者估計是臨摹畫冊,畫冊上沒有印簽名那部分,就倣了他的字跡,但簽成了豎向的。“他如果是我的學生,那不合格,實在不懂油畫,改動的痕跡還都沒抹掉。”姜國芳幽默地說。

    假貨有所謂的A貨B貨之分,假畫也不例外,有高倣低倣之分,今年某拍賣公司秋拍就出現了一幅名為《仕女》的“高倣”作品,圓形的構圖中是一個身著黑衣、戴珍珠項鏈的女子側面。“人臉的側面起伏不大,不夠立體,所以初學者不容易掌握,作品的造假者已經具備了一定技巧。”姜國芳說。

    “人的皮膚色彩變化非常豐富、微妙,但造假者畫的人臉像刨花皮,沒有生氣。再就是假畫的發際線畫得太死,原作是虛實結合,用筆肯定但不呆板。”姜國芳認為,眼角、鼻翼、耳梢、發際線這些細微的地方最難描繪,也最見畫家功力。油畫家王沂東最擅長描繪女子的發髻,俗稱“美人蕉”,別人學不來。這些一般人並不注意,但畫家最看重。

    ■驚人內幕

    造假者十年只臨一幅畫

    姜國芳的作品進入市場很早,但假畫也同樣出現很早,迄今為止,他的《宮門》是被倣造最多的,甚至有的造假者十年只臨這一件作品。《宮門》描繪的是身著龍袍年幼的溥儀,透過兩扇精雕細刻的朱門向森嚴的大殿裏觀望,充滿一種沉重感和悲劇性。

    姜國芳說,1994年新加坡國際博覽會門口懸挂了他的兩幅代表作《宮門》和《夢》,周圍還設了銅鏈隔離線,非常重視,遺憾的卻是那是他人倣造的假畫。經過多方打聽獲悉,畫作出自廣州美院一位姓鄭的老師。此人十年中只臨《宮門》這一件作品,臨一幅賣一幅。

    “有一年在紐約,我拿著《宮門》的印刷品到一家畫廊去裝裱做禮品,老板看了後說他見過這件作品,之前也有人拿過來裝裱,很貴,值2000美元。我說我的原作只有一件,而且早就被別人收藏了。”姜國芳說,類似的例子實在太多了,但最嚴重的是美國加州的一家代理他作品的畫廊打電話過來說,距離該畫廊不遠的另一家畫廊也在出售同樣題材的作品,署名卻是別人。

“經過網絡上調查,我獲悉造假的是南方某美院的一位教授。于是我把相關資料、寄給了這兩家畫廊,並要求銷售假畫的畫廊停止其行為,後來獲悉該畫廊也不知情,他們馬上撤銷了和該畫家的合作。”姜國芳說。

    ■鑒定困惑

    高科技造假最難辨

    由于造假者功力、素養等因素限制,人工造假比較容易識破;但隨著現代化科技的發展,通過電腦噴繪出的假畫,鑒定工作就更艱難了。由于它的造型完全脫胎于原作,加上造假者再在畫面上涂涂抹抹,用膠水粘一些顏色上去,偽造油畫筆觸,所以一般人非常難以分辨。

    但假貨必定有其破綻,姜國芳特意拿出他的作品《夢》和噴繪而成的復制品向記者說明。記者發現,原作顏色很鮮亮,木雕花紋、絲綢花紋都有顏料堆砌的痕跡,而復制品的顏色有點發“悶”。姜國芳說,這是因為油畫用的是礦物質顏料,飽和度很強;畫面需要不斷打磨,不斷上色,所以顏料有一定厚度,畫面有手工的痕跡。復制品因為是一次性噴繪而成,顏料是水質的,所以畫面是均勻而單薄的,呈現的是“照片一樣的平面效果”。

    ■畫家暗訪

    造假大規模流水作業

    姜國芳說,在很多地方,造假甚至成了一種產業。談起上世紀80年代自己只身深入南方一家造假畫社,姜國芳仍然心有余悸:“那是一幢白樓,門口有站崗的,工作人員不準隨便出入,大門平常總是上著鎖,保密性很強。我假裝說自己也有興趣來畫,人家才帶我進來的。進來後完全傻眼了:一個大通間,幾十個工人面對面站成兩排,很多都是殘疾人,你畫完山然後交給下一個畫雲,工序非常嚴格,時間卡得很緊,絕對沒有偷懶的時間。也有幾個技術比較強的‘包工’,他們往往獨立創作一件大尺幅的作品。前者一個月的工資是1500元,包工要更多一些。”

    ■畫家支招

    畫布可做鑒定依據

    由于油畫工具、材料的特殊性,姜國芳認為這些因素可以為鑒定提供部分依據。他說,油畫家把創作當作生命的一部分,通常都會不惜精力、財力、時間。以他為例,大尺幅的作品要創作兩三年,小尺幅的也要幾個月。創作過程中還需要雇專門的工人不斷地進行打磨畫面,所以在博物館中,經常能看到一些油畫特別是古典油畫表面光滑得如同鏡子。油畫布也有講究,不能是剛買來的白生生的那種,通過打磨,去掉火氣“正如好的文章標點一定非常準確,好的瓷器要有手感,好的油畫也要有打磨的痕跡,這也是它的一種語言。”

    “但是造假者一般都要盡可能地降低其成本,不可能這麼講究。要知道光是砂紙、打磨雇工就需要花上百元錢。更不會選用價格很高的進口細麻布,有人用的就是做豆沙包的紗布,非常粗糙。”姜國芳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m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